



初春三月,走在户外,倒春寒让这个季节少了几分暖意,但进入位于县工业硅厂宿舍院的天源花卉馆,扑面而来的却是浓郁的春的气息。这个120平方米大小的花卉馆暖气氤氲,花红叶绿,上千盆君子兰、月季花、玻璃翠、金鱼吊兰或摆或吊,或高或低,大家你争我抢,竞相绽放,一朵朵争奇斗妍,美不胜收,在这个万物还未返青的早春成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真美啊!在小小的县城里,竟然还有这么一个世外花园。
让人不惊为之惊叹,为之激动。在这里,我们见到了花卉馆的主人,72岁的刘惠卿老人。
A经商功成身退隐甘做无悔养花人
个字不高,花白头发,笑容慈祥,两只眼睛炯炯有神,脸上皱纹不多,皮肤光洁透亮,如果不是两鬓偶见的老年斑,谁也不相信这是位年过古稀的老人。老人身着一件坎肩,浑身上下沾满了泥土,一双球鞋上也泥迹斑斑,只见他正拿着一株刚刚发芽的小苗仔细观看。
提起刘惠卿这个名字,可能很多人感到陌生,但提起“天源日化”、“天源内衣”等商店,县城内不知道的人恐怕不多。26年前,干了大半辈子质检员的县轴承厂职工刘惠卿受厂里委托,在县城南门开了一间门市,取名“太原轴承厂青年服务部”,主要经营百货、针织、五金、电器等物品,后来,老刘承包了这个门市,改名“天源五交化”,随后,又开了“天源日化”门市,对做生意逐渐摸索出了很多门道。期间,三个孩子相继长大、成家,老刘就让孩子们都到自己门市打工,按月考勤、发工资,父子们成了“雇佣关系”。
随着时间的推移,自己年龄逐渐大了,孩子们则正是干事业的黄金时期,精力旺盛,办法多、点子多,老刘决定退出,放手让孩子们自己经营门市。于是,他组织召开了一个家庭成员会议,将自己的想法说了,并本着“先紧闺女挑门市,最后留给儿子”这样一个原则,将三个门市分别分给了三个儿女。
儿成女就,事业上也在鼎盛时期毅然退出,按理说劳作了一辈子的老刘应该回家颐养天年、享享清福了,但闲不住的他自然有点小“私心”——一门心思种花草。
B精心饲弄花卉馆一人养花满院香
早在20多年前,老刘还在厂里上班时,就特别喜欢花草。一次去长春出差,老刘看到那里有一种花叶子厚重,花朵丰满,颜色淡雅,便询问人家那是什么花,当得知该花叫“君子兰”时,老刘立即就喜欢上了花的名字。君子兰——君子,“做事如做人,谦谦君子风”,这不是自己做人做事的风格吗?于是,老刘毫不犹豫掏钱买回几盆君子兰,回来后摆放在家里,天天给它们浇水、通风、晒太阳。大概这是我县引进的首例君子兰吧?后来由于工作繁忙,老刘的君子兰没有发展起来,但他对其的喜爱程度却丝毫没有减少。
1999年,老刘曾在商业街工业硅厂宿舍区盖了座小二楼,小楼就他和老伴两个人住着,空余地方多,没有充分利用起来。萌发了大片种养君子兰的想法后,老刘决定将一楼收拾出来,做为自己的花卉基地。
说干就干,买料、搭棚、做花架、下籽……所有的活计都是老刘一个人干。他认为,想做一件事情并不难,只要肯钻研、多动脑、勤动手,就没有做不了的事。很快,花卉馆建起来了,老刘开始精心培育花卉,很快,种子发芽了,看着毛茸茸的小芽从种子壳里陆续探出来的小脑袋,老刘“亲”得捧在手里不住地抚摸,不住地观赏,就像捧着自己心爱的孩子一样。接着,老刘找了几块泡沫,在上面捅了大小不一的窟窿,将这些小幼苗轻轻移出来,放到窟窿里,然后泡入水中,为的是让幼苗尽快生出根须。
渐渐地,幼苗的根须生出来了,老刘又开始一株一株将它们移栽到盆里。花越长越大,越来越多,如何管护成了首当其冲的问题。身边没有老师,老刘就订阅了《中国花卉养殖》等杂志,苦心研究君子兰的习性、爱好、坐果、授粉等问题。同时,他还联系着一帮花卉养殖爱好者,大家不定期聚在一起总结交流、探讨心得。在他的勤奋钻研下,十余个品种的上千盆君子兰形成气候,并且长势喜人。
随着时间的推移,亲戚邻里都知道老刘在养花,大家都带着好奇的心情前来参观,每次老刘都“慷慨解囊”,根据来者的喜好赠送他们些花卉或者种子。老刘说,一人养花不算养,大家养好才算好。
C苦心钻研出新品“新生婴儿”爱煞人
兰品种繁多,发育良好,但该花大多颜色较淡、没有香味。于是,培育新品种成了萦绕老刘脑海的一件大事。
通过大量的翻书、读报、与人交流,再加上自己的实践,老刘发现了一个问题,就是将一盆看起来叶子和花朵都不是很好的花当成母本,然后再找一盆花色鲜艳、生命力强的花当父本,用父本的雄蕊给母本的雌蕊授粉,达到取长补短、孕育新品的效果。
于是,一双长满老茧的手上多了一把镊子,老刘小心翼翼将针尖一样的父本雄蕊夹下来,用其在母本脸上“擦油抹粉”,母本获得了良好的遗传基因,开出的花比原来艳丽了,瞧,翠绿的剑叶托着一团火红的花朵,花朵瓣背金黄,花心娇艳,这个取名叫“梗阳红”,另外一种君子兰颜色鲜艳,浑身散发出一股蔷薇的香气,取名为“天源香”。有了自己培育的新品种,老刘的干劲更大了,他天天钻在花丛里,看看这株的花心,摸摸那株的叶子,“脸蛋”不好的,他就给其“美容”;“身材”松散的,他就帮其“瘦身”,只有有亮度、有力度、有线条的“三有”花卉才是老刘眼中的“西施”。
为了开阔眼界,培育出更多更好的花卉品种,老刘每年都要出去“进修”一回,每年五月在北京或上海举办的“中国国际花博会”是他必然参加的活动,去时带着相机、笔记本,边参观边笔记照相。等活动结束时,主办方会廉价出售甚至赠送游人点花卉,老刘每次都要等到最后带点“战利品”。“那些名贵品种,平时多少钱都买不到,逮着机会就得多买点,好几十盆花坐火车没法带,就打个车带回来。”
为了几盆花,从北京,或者上海,打个车回来?这是让一般人难以接受的事情,但老刘痴迷于研究花卉之中,他说,车费的确贵了点,但比起花卉带给我的精神享受与心理追求,很划算。
D有生之年花为伴化作春泥也护花
在老刘的花卉馆,放着两个黑色的笔记本,打开笔记本,上面分别写着“我的君子兰档案”、“我的月季花档案”,再往里翻,里面有文字、有照片,还有诗词。这是老刘在平时的工作中积攒下来的珍贵资料,比如他会在心情愉快的时候随口吟诵出“今日赏花何处去,春光一路有天源”、“城外青山龙腾紫雾,城内湖畔鲜花烂漫”等诗句,也有在养花护花中积累下来的经验,如“横看一把扇,竖看一条线”、“不肥不瘦半膘膘,不大不小正好好”、“长生不老神仙府,与天长寿不老松”,还有每株花的倩影,一盆盆鲜花颜色鲜艳、热烈奔放、香气袭人,如一个个妙龄少女,惹人爱怜,招人喜欢。
老刘说,由于老伴身体不太好,平常都是自己管理这些花卉,经常在花卉馆一呆就是好几个小时。正说着话,老伴进来了,这位比老刘小五岁的老伴穿着棉衣,捂着口罩,说是这两天有点咳嗽,正准备去输液,听说有客人来了,先过来看看。“你快输液去吧,这里有我呢。”老刘朝着老伴挥挥手,老伴嗔怪道:“撵我走呢?见了花比见了我都亲。”“你看你,我是怕拖久了你再喘上了,吃什么醋?”老伴笑了:“看看,开个玩笑,还当真了,那我走了啊。”老伴冲我们挥了挥手,掀起门帘走了。
老刘的养花生活陶冶了情操,愉悦了身心,不仅自己从中得到了乐趣,而且美化了环境,扮靓了他人的幸福生活。
就让我们借用老刘写过的一句心得作为本文的结尾吧:“大家你我他,咱们走进天源花卉馆,以君子之花,度君子晚年,长君子之寿,享君子之福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