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在韩武堡村口,在“韩武堡欢迎您”的牌楼两侧,前后两副对联如一扇窗口,亦或一页封面,将该村一派风清气正的模样,以素描的笔调随和地勾勒出来,让人瞬间亲切放松,顿时脚下生风,哼着《小城故事》的调儿,置换成“小村故事”的词儿,抒发着自己的感情,合着这副数字对联的平仄韵脚,走进这写着一页页奋进、一程程憧憬的小村故事……
红白理事会已建十四年
走访韩武堡村,缘起于在该村两次上事宴的经历。
首次于2011年年底,一位亲戚的儿子娶媳妇,午饭在该村“红白理事会大厅”举行。那桌男方娶亲饭标准200元,菜单均由被村民叫作“总管村长”的赵增祥一一把关。闲谈中得知,精打细算的抠门“总管”从食材原料选购、掌勺大厨师的配备,多花一分钱都逃不过他的“法眼”,无论谁家都不能例外。好在这200元标准的一桌饭菜冷热兼顾、荤素搭配,主食量足,倒也吃得刚刚好,感觉这总管也是蛮称职的。
再次于2016年10月26日,这位亲戚的女儿出嫁,事宴依旧在该村“红白理事会”处举行。这桌饭菜的价位是260元。闲谈中,得知上次的每桌200元与这次的每桌260元,早已成为该村多年来的惯例,理由是:儿子娶媳妇男方花钱多,饭菜得省着点;女儿嫁人女方花钱少,饭菜可略丰盛,为此每桌可多出60元。同时也得知,该村白事宴的标准则是三菜一汤:一个大烩菜、两个凉菜,搭配一盆热汤……在该村,红白理事会制度早在2002年就已启动,比全县全面推开这项工作早了十余年。而这一制度的发起人,正是该村红白理事会现任会长、村委主任赵增祥。
据该村老校长赵锦山介绍,2002年秋后,村主任赵增祥倡议:老人去世殡葬,不搞大操大办开席设宴、不搞殡葬仪式,改为一顿便饭埋葬老人。2003年春,该村二宝家母亲去世,正值“非典”时期,经说服家人,改为一顿便饭送葬老人。自此至今14年来,一直未变。之后,新营、杨房、韩武、西堡等10多个邻村也相继提出:“学习韩武堡的办法”移风易俗,陆续改变殡葬方式……
“老兵”赵增祥九届老村长
若说赵增祥任会长的时间和他任村主任的时间比起来,那可还算剃头洗脊背——差着一截哩。
任职已26个年头的村主任,赵增祥可谓“根正苗红”,从其曾祖父、祖父、父亲再到他,四辈人均有着耿直仗义的个性,均有着一副助人为乐的热心肠。曾祖赵永平擅武艺,及至晚年,尚能单手举石锁。民国六年,韩武堡重修真武庙,其为四经理人之一;祖父赵其敏,土改时期农会主席,韩武堡乡乡长,乡辖原属文水后归清徐七村。土改分房子,弃十字街地主房,择三间烂房成为一方美谈。任内兴水利,重教育,当时,学校缺少好教师,他专程到清源聘请为学生上课;父亲赵嘉隆,1955年首批义务兵,复员回村后历任民兵指导员,支部委员,治保主任,村革委会副主任,村委会副主任。农业学大寨时期,韩武堡村是全县农业学大寨三杆旗之一。
1991年11月,年近而立的赵增祥在村民一致推选下,当选为该村村主任。当兵出生的他这一干就是连任9届26年。2002年,他兼任村党支部书记至今,已是连续15年“一肩挑”的韩武堡村“两委”班子领头羊。村民认定了他,一届一届就选他。
修身齐家服务村民,是赵增祥的人生三部曲。他常说,一个家是由家庭成员组成的,一个村是由各个家庭组成的,作为一个人,如果没有本事管理自家,没有办法养家糊口,那就是在拖大家的后腿,谈何带领村民致富?为此,对于自己与家人,小家与大家,活在人前头是他一贯的理念。
于自身,他严格要求、积极上进。现年54岁的大“管家”青年时代便是一把好手。1981年,高中毕业的他参军入伍,初为国防科大汽车队战士,因心灵手巧、吃苦肯干,于当兵第二年便当上了修理班长;1983年至1985年,积极上进、颇有魄力的他,更被提拔重用为代理排长,1986年复员时,他不仅荣立三等功一次,而且被评为全军学雷锋标兵,多次获得部队嘉奖。
家庭中,赵增祥吃苦担当,靠前站队。1986年元月复员后,在杨房乡农机厂当了3年司机的他,于1989年开始养车跑起了运输;90年代末期,为人厚道的他,与朋友合伙做生意,其经营或合营的饭店、大型客运、收割机等大小“摊子”共七八个。在经营小家这块“试验田”的同时,也为他经营韩武堡村积累了可资借鉴的宝贵经验。
敢啃“硬骨头”为民勇担当
提起该村大“管家”,为民的故事一大把!
赵增祥是村民的主心骨,谁家婚丧嫁娶,谁家遇到烦恼事儿,只要有他在场,大家心里就有了底;大“管家”不古板、爱创新,坚持走在时代潮头。在文化生活方面,他爱唱歌,唱《当兵的人》;爱看书,书柜里三分之二为军事书籍;爱收藏,特别崇拜毛泽东,毛主席书画是他最珍贵的精神财富;爱汽车,1993年便已拥有手机的他,同时也开回家一辆2020吉普车,打那时起至今,他已换过七八辆自己的“公用车”,谁家娶儿嫁女、生病急需、村民派出所上户口、他与他的车便是大家的腿。
赵增祥有立场、旗帜明,担任村主任26年来,该村矛盾纠纷村内化解,没一次上访出村的。文体广场、老年活动中心是他早已谋划建设好的文化主阵地。一次,一位邻村妇女在该村宣扬邪教被他发现,在警告该妇女仍不离开时,他佯装一巴掌打过去,吓得该妇人直呼要去告他状。这位天不怕地不怕的村支书当即回复:“再宣扬邪教迷信,我见一次打一次……”在韩武堡村,有这样一位硬茬儿,歪门邪道闻风而去,丝毫不敢在此逗留。
赵增祥喜欢干事创业的人,对于村里的“双创”先锋,他一贯给予全力扶持,村民们开酒坊、办养殖场,他与村“两委”一班人想方设法提供场地;发展才是硬道理,老村长带领村民抱团发展、共同致富,建立大地合作社;村民种植蔬菜销售不畅,他自己投资建设冷库供村民储存……
赵增祥公开公正,对事不对人是他朴实的座右铭。在涉及百姓利益时,从个人低保、住房补助、粮食直补,这些资金集体不经手,直接打到个人卡上,公开清楚。作为村里的带头人,在遇到涉及与村民个人利益的事情时,他带领村干部靠后站,往后排,他的亲属一个也不许享受,村干部亲友一律靠后排队,用他的话说便是,这是当干部最基本的素养。2006年底,该村建立了农村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制度。农村财务管理实行委托管理,定期开展村务公开,并成立了民主理财小组,以粘贴公告、黑板报方式公开。
赵增祥眼界宽,重民生,稍不留意他的思路便常与“第一”撞个满怀。担任村主干26年来,他团结带领村“两委”一班人,与勤劳务实的1000余韩武堡村人一道,勇承时代使命,勤耕一方热土,取得了一系列“第一”:筹资50余万元,在全县首家启用红白理事会大厅,首家成立红白理事会,首家建起“老年活动中心”,首家盖起教学大楼……啃掉了“行路难、上学难、水电难”三块硬骨头:先后筹资500余万,整修硬化全村道路,村容村貌焕然一新;筹资100余万元,兴建韩武堡中心校三层教学楼,百年大计无忧;筹资100万,修防渗管道,建U型渠1万余米,打井配套10余眼,使旱地变为水浇地,确保2000亩耕地丰收;筹资200余万元,安装变压器5台,满足了全村人的生产生活用电需求。2012年农村实施户户通工程,该村率先将大街小巷房前屋后全部硬化,村民们高兴地说,打那时起,俺们全村都不再有露土的地方,干净着呢!
26年来,赵增祥历任清徐县第十二、十三、十四、十六届人大代表,第十三届县政协委员,多次被评为市、县劳动模范,优秀党员、优秀党支部书记。2009年9月9日,作为中国扶贫开发协会暨中国扶贫开发典型人物代表,受到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的亲切接见。
老兵退伍不褪色,无怨无悔为人民。与自己一起当兵的战友中,有的已成长为将军,而他,依旧以一个士兵的姿态,守护着脚下这方热土,26年来,抱着给百姓打工的理念,一心为公,辛勤耕耘,默默奉献继续着老兵小村大管家的人生历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