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赵氏孤儿的故事千百年来广为流传,可谓脍炙人口。那么,赵家被害的事发地在哪呢?故事中的主要人物屠岸贾·程婴是何方人氏呢?赵家的兴盛衰败与古城清源又有怎样的历史源缘呢?
在古城清源即现在的清徐县,贾兆村村名的来历,北村大王庙千年不断的香火,每年一度农历七月十一传统祭祀仪式的形成,以及清源城内简子亭,简子庙,赵家街;平泉村简子庙前的千年古槐;马峪乡都沟村,桃园,阳圈峁等一系列与之传说相关联的地名由来和古迹遗址都承载着这个故事的传承。·
屠岸贾故里杀赵
赵氏孤儿传说中的主要人物屠岸贾为春秋时期古梗阳(今清徐县清源镇贾兆村)人氏。据清光绪《清源乡志》载名贾兆。传说:该村起名于春秋时期,晋国大夫屠岸贾陷害赵家,使赵家满门遭斩杀于此,屠岸贾取自己名字的尾字,取赵家的首字,起名为“贾赵”村。清道光三年,村名改“赵”为“兆”,以示吉兆之意。又据《清源乡志》记载:屠岸贾墓在贾兆。
赵氏孤儿的故事最早见于《史记·赵世家》,在春秋时期,即公元前597年。晋国上卿大臣赵盾辅佐晋襄公,使晋国逐渐强盛起来。晋襄公死后,其子晋灵公继位,荒淫无度,残害百姓。赵盾忠心耿耿,面对晋灵公的凶残暴政,多次劝诫,直谏批评。赵灵公不但不听,反而恼羞成怒,怀恨在心,准备杀死赵盾,赵盾闻信出逃晋国,才躲过一劫。后来赵盾的胞第赵穿发动政变杀了灵公,拥立襄公的弟弟即位,即晋成公。
这时,赵盾又被请回晋国主持朝政,重掌大权。他的儿子赵朔娶了成公的姐姐为夫人,晋成公死后,景公继位。屠岸贾原为晋灵公的宠臣,仍然得势,并掌管刑狱。他一贯助纣为虐,对赵氏家族早就恨之入骨。赵盾死后,屠岸贾再次阴谋铲除赵家势力,他利用手中权力千方百计拉拢文臣武将,以消除心腹之患达到独揽大权的目的。于是翻开历史旧帐,对景公进谗言:“灵公遇难,祸首赵盾,以臣弑君,应当灭族。”景公默许,屠岸贾领兵将赵家上下三百余口押赴贾兆,全部杀死。
据传,赵氏孤儿赵武长大成人之后,报仇雪恨,灭掉权臣屠岸贾。屠岸贾的尸体也埋在此地。因此地既葬有赵家,又埋有屠岸贾,便起名“贾赵”,后改名“贾兆”,就是现在的清源镇贾兆村。
程婴献儿救赵氏
赵朔的夫人庄姬公主是先帝晋成公的姐姐,当时正怀有身孕。因在屠岸贾抄斩赵家事发之前得到韩厥的急告,便迅速回到景公宫中,才幸免于难。
程婴(今清徐县清源镇大北村人)是宫中的御医,与赵家交情深厚。程婴和赵朔的门客公孙杵臼看到赵家惨遭不幸之后聚到一起商量,赵朔之妻正有身孕,若生下来是个男孩,就想方设法把他抚养成人,延续赵家香火,为赵家报仇雪恨,以报赵家的知遇之恩。
几个月后,庄姬公主在宫中生下一个男孩,取名赵武,这就是赵氏孤儿。
但这一切都逃不过屠岸贾的眼睛,他早已下令把内宫封锁起来了。庄姬公主以看病为名,把程婴召进宫内,定下计策,程婴把赵武放进药箱带出宫去。宫门守将韩厥早对屠岸贾阴险毒辣不满,见程婴一腔正气,冒险救赵,十分佩服,便放走了程婴和赵武,然后拔剑自刎。屠岸贾得知这一消息,气急败坏,宣布找不到赵氏孤儿的下落,就把全国半岁以内的婴儿全部处死。
程婴虽然把赵武隐藏起来了,但看到问题的严重性,为了保全赵氏孤儿和晋国所有的无辜婴儿。于是和公孙杵臼商量对策,想找一个同样大小的婴儿做替身,可没有一个合适的人选,最后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程婴将自己尚在襁褓中的儿子献出来,顶替赵氏孤儿赵武,而公孙老人顶替救孤藏孤的罪名,然后由程婴向屠岸贾告发。屠岸贾听信了程婴的举报,残忍地杀死孩子和公孙杵臼。晋国上下目睹了这场血腥的屠杀,敢怒而不敢言。
大王香火千年不衰北村祭祀流传至今
程婴背着卖友求荣的罪名,强忍悲痛,在人们的切齿痛骂声中,抱着赵氏孤儿悄悄的离开本地,跑到山高谷深僻静荒芜的盂县藏山中隐居起来,开始了隐居避难的生活。在这人迹罕至的深山中,程婴苦心抚养教育赵氏孤儿。
十五年后,赵武成长为一个文武双全嫉恶如仇的青年。程婴带着赵武返回了都城。
为了接近屠岸贾,程婴让赵武认屠岸贾为义父。在逐渐取得了屠岸贾的信任后,程婴把当年的历史真相告诉了赵武,在大将军魏峰的鼎力相助下,灭掉了屠岸贾及其势力,为赵家伸了冤,报了仇,赵氏冤情才大白于天下,忠义之臣程婴冤案才得以昭雪。此后,赵武继承祖业,恢复了爵位,主持晋国国政,为创立赵国奠定了基础。
赵氏家族始终不忘程婴舍儿救孤之恩情,为了让赵氏后人永谢之大恩,让天下百姓永敬之大义,将程氏救孤小孩封为大王爷,塑金身,建庙宇,享人间香火,以表万代之敬重,并奏请天神,封为行雨大王,掌管天上行云布雨。
由于程婴是北村人,家乡人民为纪念这位忠义之士建起了大王庙,并在程婴生日农历七月十一那天举行隆重的祭祀活动,千百年来代代相传,延续至今。届时全村张灯结彩,唱大戏,敲锣打鼓,燃放鞭炮,男女老幼成群结队到大王庙上香拜神,家家户户都要办酒席接待亲朋好友,热闹非凡。可见程婴忠义之举百世流芳,家乡人民供奉纪念,千年不衰。
大王塑像失而复得
据大北村大王庙负责人现年八十二岁的岳喜福老人回忆:在他十几岁的时候,曾参加过从小店马练营迎请大王爷回来的祭祀活动。
民国初年,有一天大王庙的塑像突然不见了,这可急坏了北村人民。原来,一个马练营的小商贩,走街串巷卖瓦盆,来到北村时,听说这里供奉的大王爷行云布雨很灵验,想到自己的家乡正遇干旱,把大王爷请回去下场大雨多好啊。于是,他趁无人之际,偷偷把大王塑像搬到他的独轮车上,连夜赶回了马练营。说来也怪,当夜就下了三寸雨,解了干旱,马练营的人们对大王爷的神灵也深信不疑了,就把塑像安置在村东的庙里供奉起来了。
北村人们发现大王爷丢失之后,就四处打听寻找,终于找到了马练营。可是大王像已经被供奉起来了,也不能轻易搬回去,于是就商定每年七月十一或求雨时北村请回去,完了再送回去,这样请送持续了二十来年,直到马练营的那座庙塌了才不再往回送了。
请送大王爷的仪式非常隆重,届时全体村民更加庄重,迎接队伍前一天晚饭后就出发,黎明时分步行到马练营,举行了祭祀交接仪式之后,重新把大王像抬上轿子往回走。迎接队伍井然有序,各有分工。有雨官,有开路先锋,有抬轿子的,有磕头牛牛……所有人一路上都不停地念:南无阿弥陀佛,大王爷显灵,南无阿弥陀佛。并且所有人都赤脚行走,扎破流血也不能吭声。北村人就这样虔诚地把大王爷请回来。可见大王爷在北村人们心中的神圣和重要。
可惜文化大革命时,1968年红卫兵把大王爷塑像和大部分器具烧毁了。只有塑像上的帽子,供桌上的牌位、神箭和一对水瓶被村民刘二娇偷偷藏起来才得以保存下来。
改革开放以后,大北村村民又集资建起了大王庙,重新塑像供奉起来。
(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