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萧瑟秋风今又是。
秋天,天高云淡、风清气爽、果实累累,是成熟、收获的丰收季节、宜人时令,却也是寂寥、肃杀的悲凉日子。
“自古文人多悲秋”。《诗经》里的秋天,是一幅“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的荒凉而充满寒意的图景。宋玉“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的悲慨,当是文人悲秋之首唱。在“明月皎皎照我床”之际,曹丕不咏玉兔嫦娥,却哀叹“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的杜甫看到的是,“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风流才子柳三变清秋暮雨思佳人,感叹的是“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则用“枯”“老”“昏”“古”“瘦”等字眼表现了天涯游子在秋天的黄昏里,茫然、孤独、疲惫、感伤、无奈的情态……触景生情,虽有“人生一世,草木一秋”人生短暂的生命觉悟,更牵心的是“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秋上心头谓之愁,愁什么?两个字:衰老与消亡。
这是两个敏感的词,令人畏惧,进而忌讳的话题。
二千五百年前,有弟子问孔子,孔丘愠色,生气地训斥道:生都弄不清楚,还说什么死!(未知生,焉知死)采取了回避。
八百年前,“识尽愁滋味”的辛弃疾。半掩琵琶,欲说还休,顾左右而言它,打一句哈哈:噢,秋天来了,天凉了。
休说,乃羞说、怕说,不敢正视残酷的现实。这,是人生之秋的悲哀。
人生之秋,已过去了如春之天真和梦想,夏之绚丽与热烈,是成就、醇厚、澹泊、明静、寥廓、疏放……当是人生最曼妙、最自由的岁月。然而,眼见耳闻“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不去把握生命中近乎完美的时节,却发生出许多愁绪和感叹。
不论是曹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雄心壮志,还是白居易“身与心俱病,容将力共衰。老来多健忘,唯不忘相思”的心有不舍;不论是李商隐“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喜忧参半,还是苏轼东坡“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的自我慰藉……都改变不了秋去冬来的事实。
想到明天,是为了活好今天。似水年华,无可规避,不必惋伤。
乘我们还不太老,尽享人生之秋的美好,做力所能及的事。记住,今天是你余生里最年轻的一天。
顺应自然,放飞压抑的灵魂,自由徜徉在秋日的天空下,坦坦荡荡然地说一句:天凉好个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