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在网上看了影片《十二公民》,觉得这是一部成本极低却内涵丰富的电影。
该片改编自1957年的美国影片《十二怒汉》,由徐昂执导,何冰、韩童生等联袂主演。这部影片给我的最大的感受就是虽“简”却动人。
情节架构很简单,本片讲述了政法大学的学生在一次补考中模拟西方法庭,审理一桩社会上饱受争议的“20岁富二代弑父”案。12位学生家长组成了陪审团,这12名陪审员必须达成一致,才能结束审判。陪审团第一轮投票,有11人认定“富二代”有罪,一人认为无罪,而随着讨论,最后完成了所有人都认定“富二代”无罪的大逆转。场景也极其简单,影片场景设置在一个简陋的杂物库里,十二人围着一张大桌讨论交流。本来这样的不换场景的电影容易让人觉得枯燥,但这影片,却极具扣人心弦的力量。
从矛盾冲突设置来看,影片一开始便抓住人心。这十一个家长,本以为这案件的结果显而易见,马上可以给嫌疑人定罪,却不料陪审团里的8号,执意认定“富二代”无罪。急于完成任务的家长们同这一个偏执的家长便形成了冲突。随后在第一轮争论后,竟然出现了第二个人也觉得“富二代”无罪,随着案件的分析,更多的人加入认定“无罪”的行列。人与人之间从激烈的冲突到最后逐渐认可,这些情节严丝合缝,环环相扣,十分精彩。
在影片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社会的种种现象。在家长们的讨论中,“仇富论”、地域歧视、城管矛盾等社会现象尽显,这些打上中国烙印的台词,让人倍感亲切,也让人反省。可贵的是,本片也在反省法制问题,由8号陪审员因家长们对这个“富二代”定罪的随意性,沉痛地喊出了“出去容易,出来怎么办?万分之一的错误,对当事人来说,是百分之百的灾难。”提醒着执法者的责任和良知。他解释自己在此事上的“较真”,是“为了一群将来成为法官的年轻人,为了国家法律的公正。”这些社会内涵的融入,让本片厚重而耐看。
该片人物的性格鲜明,每个人的性格后都有自己的故事,让叙事结构不单一。8号陪审员,擅长推理,做事严谨,原来他是检察官;3号陪审员,脾气火暴,不通情理,仇恨年轻人,原来他的孩子曾弃他而去……随着剧情的推进,你会见到每一种性格背后,都有他的形成原因,你会感慨每个人活着都不容易,这时,就会油然生发起对身边人的理解。
结尾是大家走出法学院的大门,各自回归到自己的生活。生活的轨迹,似乎没有改变,但似乎又变了很多。积怨已久的保安和小店老板开始相互帮助,针锋相对的人们相互谈笑。我们看到了一种包容,这种包容是建立在理解上的。简单的结尾,也寄托一种美好的愿望。
好的作品,可以不繁花似锦,跌宕起伏,它可以如该片一样,在简单的剧情设置中,用细节说话,达到润心细无声的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