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的怀想
作者:张瑞田 时间:2016-09-14 次数:200 语音阅读:
又至中秋,溽暑退去,凉意点点,积蓄一个季节的蝉声渐渐隐去,“秋令人悲,又能令人思”,怀想的日子开始了。
八月十五的月夜,时间深处的书画家们在做什么呢?一定是写字、画画、作诗;望月、畅谈、饮酒……月亮是“中秋节”的关键词,这一天的诗、书、画,应该与月亮的关系最为紧密。白居易的七律《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在眼前映现,那是关于月亮的吟唱,平平淡淡的诗句,实实在在的感受,契合心境——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
望着中秋的月,读着白居易的诗,探视人生的窗口似乎多了一扇。我仿佛看见了在湓亭望月的白居易。四周的地面撒着薄雪一样的月光,湓亭边长着一棵年轻的合欢树,沉默着,不愿打扰沉思的诗人。白居易微闭着双眼,抬头向月。“曲江池畔”与“湓浦沙头”两个场景,处于不同的时空,诗人都经历了。他从西北辗转东南,昨日之风无人会,今夜清光却似往年,宿命的感慨,为中秋的月添了寒凉的一笔。
白居易晚年研习佛经,存世的墨迹中有《楞严经册》等抄写经卷之作,笔法丰富内敛、凝练稳重,体现出了澄明的审美心境。宋徽宗《宣和书谱》曾评价其书法:“观其书丰年、洛下两帖,与夫杂诗,笔势翩翩,大抵唐人作字无有不工者。如居易以文章名世,至于字画不失书家法度,作行书妙处,与时名流相后先,盖胸中渊著,流出笔下,便过人数等,观之者亦想见其风概云。”常人无缘见到白居易的墨迹,但在中秋月的吟唱中,或许也可以想见其笔下的“学问文章之气”。
中秋节,对于中国的文人来说有着太多特殊的含义。诗人、书画家苏轼的《阳关曲》(中秋月)为我们描述了在这一天婉转的心路历程——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是的,这一天心思太多,无论是阖家团圆,还是望乡、思念亲人、惦记友朋,都会使情感变得丰富,于是,就想写诗,就想写字,就想画画了。过去的书画家是文墨兼优的,画画,题写的跋语,都是发自内心的真实独白。因此,回眸古贤笔端的中秋,总觉得沉甸甸,难以忘怀。
CopyRight 2005-2025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清徐县融媒体中心
清徐融媒 ( www.cuduwang.com) 版权所有,未经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新闻热线:0351-5724342 5729429 地址:美锦北大街118号(原县质监局办公楼)
清徐融媒 ( www.cuduwang.com) 版权所有,未经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新闻热线:0351-5724342 5729429 地址:美锦北大街118号(原县质监局办公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