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谈到中国文化,我们热衷于它的源远流长。例如那些文人骚客,灿若星辰;名篇佳作,浩如烟海;发明创造,造福百代。上迄远古,下承现世,沿袭千年之流,会乎时代之变。个人趣味与社会兴衰的契合,流派变迁与时序更迭的牵扯,中国文化的动人形象、丰富内涵和曲折流变在个体与集体的融汇中展现。
而谈及个人的文化修养,我们总会说两个字:修身。古人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层级追求。而西方也有富于尊严的贵族和骑士精神。西方封建贵族与我国的士大夫都有一套包含自我修养的礼仪道德,也都有一种对荣誉和名利的特殊追求。
传统儒家赋予了修身许许多多的内涵,“吾日三省吾身”,“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这些思想在今天依然有无穷的现实意义。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修身还包括自重、自谦、自励、自信、警醒,也特别强调是非面前的辨别能力、诱惑面前的自控能力、危机面前的醒悟能力,尤其是自觉性。
如今,西方对于个人修养的追求依旧沿着千百年的路子向前行进,依然执着于利益、权利、平等、公正。然而,我们国人努力的方向却不尽相同。修身是立身之本,是成贤人、创事业的首要要求。而个人生活习惯和素养的进步,是我们修身的第一步。这是保证个体赢得自我目标人生的先决力量。修身以一种从个人出发,去包容他人、融洽自然的姿态维系着文明社会的发展,而它本身却绝不是一种个人中心主义。修身之所以从个人出发,是因为它倚仗于人的主观能动性。自然与社会不会主动迎合我们的性情,唯有我们积极拥抱它们。与万事万物好好相处。这“好好相处”也是极高、极深的大学问,值得终生去努力与修节,用赤诚之心去打磨、锻炼心性,并不断升华。
然而,在现实社会的浮华与聒噪中,我们看到,“修身”二字并没有那么光明,有时却是迂腐、晦暗、不切实际的。人们似乎有太多的放不下,处处想着兼得。于是个人修养被蒙上了一层朦朦胧胧的尘土,放在一间久无人问津的阁楼,无人造访。我们盼望着有人能够觉醒,将它擦拭干净,焕发神采。希望真正的“修身”不再是坠着繁文缛节的书袋子,不再是拖着无关紧要的重尾巴,而是能够植根在每个中国人内心深处的自觉追求。
有时我们需要静静体味生命的真谛,听听自己内心究竟想成为怎样的人,又该怎样为成为理想中的那个自己而付出努力。有时我们又需要真真切切地与自然和社会接触,看看这个奇妙的世界需要怎样的个体来填充与丰富它的美。安闲与忙碌都不是修身的最好状态,自得才是。能在自得中寻得自我存在的意义,一个阶段的修身才算是完成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