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秋色莽莽苍苍,如云海翻涌奔腾,将这无可匹敌的天地大美恣意铺排。一时多少雅人、大师,挥毫描摹,诉不尽的荡胸层峦,山川如画。
国画大师黄宾虹,其画作《支硎山秋色图》,该山原本并不高,但大师笔下,却将这寂寥秋色中浩荡天地之气尽展于笔下。一座主峰身后,影影绰绰跟随一群远峰,像将士带领着浩荡的兵卒。山下古树参天,几笔金黄、朱红的树叶点缀,亭内把酒人闲坐,将秋意的一派苍凉尽揽图中。又唤起了人们对这座被遗忘的苏州一隅曾声名赫赫的山巅之久远回忆。
李可染的《秋山红遍》,则如同岩流,瞬间冲击人的视觉。他的笔触浑然天成,那山与飞流直下的瀑布刚柔相辅,塑造了一个沉雄、跌宕、恢弘凝重的高山之秋。胸中有深壑,笔下才一泻千里,那巍巍火红的山景,就是一腔燃烧的诗情。
而在丰子恺故居,有一幅《一叶知秋》则极为简约,别有意趣:一方拙石,攀挂着几缕寂寞的蔓藤,石头旁侧,四枚红透的叶子赫然入目。整个画面如一个简单的人,只占据了大约三分之一的面积,却读一叶而知天下秋,大片的留白干净广阔,一任观览者思绪驰骋:愈是简单,愈是深远。
再看齐白石笔下之秋,更觉他爱这季节爱花了眼。他的“秋荷”丰满耀眼,尽显着季节的成熟之美;“秋趣图”里满地黄菊引来翩跹彩蝶,让人忍不住凑近了去嗅那菊香;而“秋海棠”则浓淡参差,浓的如蔻丹点点,淡的若美人腮红微晕,再猛地一望,又像见了那一帘花雨似梦非梦。
大手笔的秋天,必有大胸怀大意境。既有“无边落木萧萧下”的苍凉磅礴,也有“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的惬意清新。秋日观山,石径通幽,禅钟旷远,山山凝集天地精华;秋日涉水,天水一色,净不染尘,水水吐纳河川之灵气。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吟起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不由地再一次沉浸陶醉于这苍莽秋色里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