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农夫哲学》是“作家兼农夫”的美国人吉恩·洛格斯登的一本散文集,涉及了有关大自然、生与死、新技术与旧观念等诸多方面的思考,展现了一个“地球公民”对生存与生活的认知与愿景。作者文笔犀利幽默,情感却真挚丰富,于是整部作品读罢也是令人五味杂陈,很容易引起对眼前和更远生活的全新认知与渴望。
作者看来,在对抗死亡、追求永生这件事上,世间现行的不外乎两种方法,一种方法是努力研发各种益寿延年的工具和药品,以外在的物理手段致力于一个看得见、摸得着的快乐“天堂”;另一种方法则是尽力安抚人类的内心,让他们产生敬畏与信仰,找到心灵的依托。前者源于科学达人,后者源于宗教专家,两者殊途同归,都希望人类能够进入“永生”和“无穷”之境。
因为作者有过一段非常宝贵的生命体验,那就是他曾一度罹患癌症,并已经到了被医生叮嘱可以去“享受生命”的地步。那时的他是恐慌的,但也是接受的,于是他开始由着自己的心思,尝试了自己独创的“花园疗法”,即主动来亲近自然,伴随着传统的化疗,并且笔耕不辍,努力记下自己“最后时光”里的思索和感悟。半年后,经过了一次复查,他被告知“可能会在几年后死掉,但不会是死于癌症,而可能是某个怒气冲冲的共和党人之手”。这个结果,对吉恩和妻子来说,就像是打了一场胜仗一样高兴,同时也收获了一份难得的坦然与从容——那是基于曾经濒死,而现今却可以拥有无限春光的基础之上的。或许看淡生死,也只有在活着的时刻才可以如此吧。
可以说吉恩的思想,在《农夫哲学》中呈现的,其实是与美国自然主义文学中所强调的内容一脉相承。要为自然留出余地,因为“荒野”才是自然力量的源泉,是人类不可僭越的所在。但吉恩所提供的经验,其实更加从容而普世——当自然遭遇“新技术”的胁迫面临危机,作祟的一切还是野蛮的旧思想,“掠夺与对抗”。其实人本可过的愉悦而舒适,只要物质不被强调,心灵的体验便会丰润而轻盈。
对于生与死的奥秘,吉恩认为,事实其实远没有科学达人与宗教专家们想象的那么复杂,大自然本身就隐藏着万物的奥秘,包涵着生命的真谛。罹患癌症之后,吉恩开始拿出更多的精力去研究他的花园和农场,他蹲坐在属于他的那一小块自然天地之中,耐心地倾听万物的清唱耳语,细致地观察大地的更迭新生,而能够挽救他于绝望的答案,曾经被世间嘈杂的声音所淹没的答案,就在那里悄悄地显现在他的眼前。
正是依靠大自然的力量,吉恩的病情获得了神奇的好转,他以农夫的视角回望自己患病的经历,并将自己的亲身体验与心路历程凝结成一种生命的哲学。他不过是想告诉我们,人生其实并不需要太多的东西,因为大自然本身已经包含了所有你想要的东西。
虽然只是一本薄薄的小书,但阅读的过程真的让人波澜起伏——格言警句随处可见,生命温度也扑面而来,这种温情或许是作者有意营造给我们的。生命的腐坏并不意味着死亡,而是以另一种形式重生——大自然有关生死的真谛其实非常简单,可以说在不断更新的食物链中,就能够实现永生、找到无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