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月10日,贾兆村最后一处房屋被拆除,至此,涉及899户712院2754人,拆迁面积近24万平米的“天字一号”工程——“西二村”村庄搬迁工作告竣。这一天,距离2015年10月9日“西二村”村庄搬迁安置工作正式启动仅10个月时间。
命题:比“天下第一难”还难——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西二村”村庄搬迁工作是因为阳煤太化新材料园区项目卫生防护距离要求而实施的。
位于清徐经济开发区的阳煤太化新材料园区项目总投资143亿元,是全省单体投资规模最大的项目,也是省重点工程、全省转型综改标杆项目。该项目秉承资源综合利用、循环节能环保的宗旨,着力打造以苯为原料,生产己二酸、己内酰胺、聚酰胺6等化工新材料产业链,以及煤气化、制氨、合成氨,制硝酸,制硝铵等配套化工产业链,项目园区引进了德国鲁奇公司己内酰胺聚合等20余项国外先进技术工艺,生产系列煤化工产品,同时通过集中建设蒸汽系统、余热利用、废物焚烧等工程,充分利用蒸汽热量,优化资源转换效率,形成供水、供电、供热、供气为一体的公用工程岛。项目达产后,每年可消耗转化原料煤、燃料煤220多万吨,加工粗苯40多万吨,实现销售收入100亿元左右。
2011年8月,阳煤太化新材料园区项目奠基,2013年3月正式进场施工。2015年,项目建设基本结束,开始调试设备、单体试车、联动试车,准备投料试车。阳煤太化新材料园区项目属于重大化工项目,根据国家关于卫生防护相关规定的要求,项目生产区与居民区必须有一定的安全距离,而“西二村”正好在这个安全距离之内。
于是,“西二村”村庄搬迁安置成为一道“必答题”摆在了清徐人的面前。
两个村,899户人家,712处院落2754人,拆迁面积近24万平米——这是一项几乎不可能完成但是却又不能不完成的任务。一个字:难;两个字:艰巨……
城市城中村改造被称为“天下第一难”,而“西二村”村庄搬迁却比“天下第一难”还要难上几分。
难就难在史无前例。清徐以前也有过整村搬迁,但那些都是小山村,由于地质灾害等原因,房子实在不能住了,整村异地搬迁安置,人口也不多,一个村百八十号人。可“西二村”不一样,都是1000多人口的平川村,而且地理位置也很好,距离县城仅有几公里。如此大规模的拆迁,谈何容易。
难就难在观念转变。故土情结是中国人十分珍视的一种情感。“西二村”已经存在了千百年,比如,贾兆村相传为西汉权臣屠岸贾故里,明清时期是晋商的重要的“根据地”,人称“小太谷”,也是太原市传统民居保存较为集中的古村落之一。两村的人大多数都是祖祖辈辈生活在这里,而今却不得不搬离,难以割舍的乡情也成为巨大的阻力。
难就难在远忧近虑。“西二村”村民多数以种地或在附近民营企业打工为生,整村拆迁后,生计如何维持?生活成本增加带来的问题如何解决?将来的养老怎么考虑?一系列的现实问题和远景忧虑在没有可靠、明晰的解决办法时,很多村民的内心对拆迁是抗拒的。
难就难在利益平衡。尽管城市城中村改造被称为“天下第一难”,但是城中村改造多为商业开发,拆迁补偿款十分丰厚,村民只靠巨额的补偿款就可以保证日后生活无忧。媒体报道,太原东太堡村城中村改造补偿款为每分地34万元,某村每户居民平均领到补偿款400多万。“西二村”搬迁安置与城中村改造性质不同,尽管补偿方案已经考虑到各方面的因素,补偿标准也十分合理,但与好多人的心理预期还是有很大落差。再加上村内各种矛盾纠纷的交织,利益难以平衡,也给拆迁造成了很大干扰。
难归难,但是“西二村”村庄搬迁对于清徐包括油房堡、贾兆村来说,也是有巨大的益处,“红利”颇丰。
这是一项惠及“西二村”899户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惠民工程。搬迁安置后,大部分村民可迁入县城,孩子们可以享受到更好的教育,大家可以获得更好的、更便捷的医疗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广阔的就业渠道,生活环境、生活质量也将有质的改变。
这是一项历练干部、提升我县对外招商引资形象的重大实绩工程。一方面,阳煤太化新材料园区项目投资巨大,影响也巨大,不仅省市及各级领导关心,许多潜在的客商也十分关注。“西二村”村庄搬迁作为阳煤项目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进展直接关系到阳煤项目能否顺利投产,也直接关系到清徐今后招商引资工作能否顺利开展。另一方面,正因为“西二村”村庄搬迁难度大,“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越是急难险重任务越能锻炼干部,锤炼队伍。
这是一项推动产城融合、统筹城乡的重大发展工程。阳煤项目产业链完善,资源综合利用,循环节能环保,年销售收入可达100亿元,对于清徐物流业、服务业、餐饮业以及就业等都将有明显拉动作用,对于推动产城融合发展、加快县城城市化进程将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
解题:敢于担当、积极作为,攻坚克难、决战决胜,公平公正、依法办事,依靠群众、为民谋利
2015年10月9日,“西二村”村庄搬迁工作动员会召开,一场波澜壮阔的村庄搬迁战正式拉开帷幕。
动员会上,县委书记、县搬迁工作领导组组长韩良会强调,要充分认识拆迁安置工作是惠民之举、发展之要、强县之基;要讲求方法,深入把握拆迁安置工作的政策性、社会性和群众性;敢于担当,全面落实拆迁安置工作的领导责任、主体责任和岗位责任。要把握政策性,坚持责、权、利相结合;把握社会性,坚持情、理、法相结合;把握群众性,坚持点、线、面相结合。要履行好职责担当,激发出工作活力,维护好群众利益,要彰显真情、依法办事、以理服人,要面上推进、重点突破、形成合力,要严肃工作纪律,做好矛盾化解。要建立预警机制,政法、信访及县、镇、村要加强对各类矛盾的排查梳理,耐心细致做好政策讲解和疏导工作,始终保持社会稳定。
这为“西二村”村庄搬迁工作定下了基调。
此前,县委、县政府抽调了39个部门的182名工作人员进驻二村,其中,油房堡村分10个小组,贾兆村分15个小组,他们与县乡村三级干部“汇合”,与“西二村”近800余户村民入户见面,每户一稿一表(《村庄拆迁补偿安置方案(征求意见稿)》和《村庄拆迁补偿安置项目入户征求意见表》),全面征求群众对搬迁工作的意见。
8月27日—31日,整整五天时间,25个工作组走街串户,跑断腿、磨破嘴,耐心细致地站在群众的立场与群众展开面对面、心与心的交流,有的村民不住在村内,便想方设法、通过多种渠道取得联系,把《意见表》送达,或者电话通知让群众知情,做到了村不漏户,户不漏人,真诚沟通,收到了良好的工作效果,基本摸清了群众对于此次搬迁的意愿。
10月15日,清源镇正式在“西二村”张榜公告整村拆迁的《通告》。油房堡村村委会主任郭全德和村党支部书记刘志刚,贾兆村村委会主任张继斌带头提出拆迁申请。10月18日,油房堡村老党员丁宝凤也提出申请,她说:“我是一名党员,关键时刻给村民起个带头作用,我责无旁贷。”张继斌把妻子也拉来帮忙,“她正在县城帮我联系搬家公司和车辆,从我做起,搬迁工作即将进入实质性阶段。”在村两委成员和党员的带动下,搬迁工作迅速展开。
2015年11月13日是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根据《村庄拆迁补偿安置方案》,13日24点前提出拆迁申请并在一个月内拆迁的,享受10%的奖励;13日24点后提出拆迁申请并在一个月内拆迁的,享受8%的奖励。
直到11月13日深夜,各工作组工作人员依旧坚守岗位,进村入户,把工作做到家,把服务送上门,把10%的奖励政策宣讲到位,把利弊陈说清楚,以美好的前景吸引人,以惠民的政策激励人,以过硬的作风打动人,让群众耳熟能详、妇孺皆知。
在认定、丈量、登记、公示等每一个环节,真正做到一个声音喊到底,一把尺子量到底,一套政策拆到底。认定组负责审查相关证件,对宅基地、建构筑物等情况进行认定,村认定组组长及成员,每个人都会过手、过眼、过心,对被认定户的《宅基地使用证》或《集体土地建设使用证》进行审核,并对房屋是继承的还是买卖的等情况分门别类进行审核,每个人在审核认定后都要签字,不敢有丝毫懈怠。而在丈量环节上,特聘市里有资质的专业队伍驻村进行丈量,使尺度更加客观,群众更为信服,真正实现公平公正。
截至2016年3月初,油房堡村提出申请的387户,认定348户,丈量346户,公示338户,计签的311户,腾空的297户,完成拆迁的283户;贾兆村提出申请的391户,认定的331户,丈量的279户,公示的273户,计签的252户,腾空的196户,完成拆迁的171户。拆迁工作已经进入后期,但是,留下的都是硬骨头。
2016年5月11日,“西二村”村庄搬迁进入攻坚阶段。领导组及时调整工作思路,又成立了搬迁攻坚组,坚持“早碰头、晚汇报”的工作机制,层层传导压力,倒排工期,直面问题,厘清主次,不等不靠,针对每日攻坚进展情况,梳理研判、分析问题。从5月11日开始,攻坚组全体成员团结一心、众志成城,风雨无阻,顶住压力,克服困难,大力发扬磨破嘴、跑断腿的精神,不怕受苦、受累、受气,不怕流汗、流泪、流血,以高昂的斗志和说到做到的执行力,全力推进攻坚。他们坚持每天白天入户说服动员,晚上汇报、集中分析、研究制定第二天的工作方案,每晚会议结束最早也在十一点多。7月7日,油房堡整村拆迁任务全面完成;7月10日,全力转入贾兆村攻坚,8月10日,贾兆村整村拆迁任务也全面完成。
启示:“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
仅仅用了十个月的时间,清徐人交出了一份漂亮的答卷——“西二村”拆迁这项比“天下第一难”还难、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圆满完成了。“西二村”拆迁的实践告诉我们:“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
启示之一:只有敢于担当才能有担当,只有积极作为才能有作为。“西二村”拆迁,困难前所未有,开始的时候,一些党员干部甚至有的领导干部都产生了畏难情绪,认为难度太大,肯定搞不成。但是,事实证明,只要敢于担当、积极作为就没有过不去的“火焰山”。“西二村”拆迁工作展开后,领导组每周一次调度会,总结前段工作,分析研判可能出现的问题、困难,部署下一阶段的工作。县委书记韩良会、县长王琳玉经常实地调研,了解进度,现场办公。分管县领导、包点县领导几乎每天都在现场协调推进。县直部门主要领导带队每天入户做群众工作。乡村干部更是摸爬滚打在一线。正是这样,拆迁工作才能够顺利进行。
启示之二:只有敢于攻坚克难,才能决战决胜。“西二村”拆迁难不难,当然难。但是,越是有困难就越要有攻坚克难的信心和勇气。进入攻坚阶段后实际上是到了最关键的时候,也是压力最大的时候。这一阶段的户数不多,但是,都是“硬骨头”,攻坚组团结一心、众志成城,“五加二”、“白加黑”,硬是给啃下来了。
启示之三:党员干部示范带头是取得胜利的保证。“西二村”拆迁,最先提出申请的是村两委成员和党员。油房堡村党支部书记刘志刚、村委会主任郭全德和贾兆村党支部书记郭宏、村委会主任张继斌,不仅自己带头而且还动员亲戚拆迁。在拆迁踟蹰不前的时候,贾兆村老党员郭学歧、王贵珍站了出来,打破了僵局。正如油房堡村老党员丁宝凤所言,“我是一名党员,关键时刻给村民起个带头作用,我责无旁贷。”
启示之四:只要秉持公心就会赢得群众的理解和支持。整村搬迁是难事、大事,一开始,群众的思想上有顾虑,有抵触情绪,这很正常。入户调查阶段,工作组成员遭受了冷遇,甚至挨了骂,但是,大家没有怨言,一趟一趟地跑,挨家挨户不厌其烦地做工作,很快地便打消了群众的疑虑。群众也打开了心扉,把自己的想法都说了出来。再比如,拆迁涉及群众切身利益,认定组、丈量组、登记组的成员全部由村两委成员、党员代表、村民代表担任,结果人人签字认可,从根源上杜绝了暗箱操作,赢得了群众的信服。贾兆村有一户村民一开始对拆迁工作抵触情绪很大,经常上访,可是到后来却在还没有领到补偿款时就主动拆迁了。
“西二村”拆迁工作结束了,但是搬迁安置还在继续进行,位于县城东部的安置房建设工程——鑫盛苑小区也正在加紧施工中,在不久的将来,“西二村”的多数村民将在这里开始他们崭新的生活。
“西二村”拆迁工作结束了,但是它给清徐带来的方方面面的影响是深刻的,其辐射效应将会随着阳煤项目的投产逐步显现出来。
“西二村”拆迁工作结束了,也许清徐今后很难再有这样艰巨的“必答题”了,但是,经历了“西二村”拆迁工作洗礼,清徐人已经不会惧怕任何挑战。相信在今后工作中,我们的干部队伍也一定能、一定会以“西二村”拆迁中积累的成功经验、锤炼的优良作风,化解一处处艰难险阻,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