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史写书蔚然成风 作者: 时间:2012-03-25 次数:542 语音阅读:语音阅读
  
  ■
  王茂华
  拿起手中的笔,回忆过去的事,撰写身边的人,抒发心中的情,著书立说,在县老年人特别是老干部中蔚然成风。前不久,部分老同志编著的《清徐葡萄》、《清徐食醋》、《清徐东湖》、《清徐文存》、《石履山诗文集》、《罗贯中故事传奇》等17部作品又相继出版。
  清徐,古称梗阳,春秋置县,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了,文学巨匠罗贯中先生就出生在这块热土上。改革开放以来,清徐先后被评为全国文化先进县、全国体育先进县、全国科技先进县等称号。悠久的历史,深厚的积淀,宽松的文化环境,优越的创作条件,使老年人特别是离退休干部焕发了青春,激发了创作热情。他们回忆历史,启迪后人,著书立说,蔚然成风。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已有560多人出版了回忆录、小说、诗歌、散文、戏剧、游记、书画、剪纸、村志、家谱等体裁的作品90余部,约1500多万字,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为什么老干部能形成如此高的忆史写书的热潮呢?有四个原因:
  一是政府出钱,部门组织。比如,政协是“人才库”、“智囊团”。为了发挥其人才资源优势,挖掘历史、拯救资料、传承财富,激发全县人民建设“文化名城、醋都葡乡”的积极性,时任县政协主席的杨拴保提出了编辑出版《清徐历史文化丛书》的建议。县委、县政府大力支持,县委书记车建华,县委副书记、县长张强亲自撰写序言,县政府本着用多少拨多少的原则及时拨款,县政协组织了文史委员为主的28名同志参加的编委会,其中有75%是离退休老干部,而且不少是历届政协委员。他们不顾年老有病,夜以继日,奋战四年,共出版《清徐历史文化丛书》四辑24部书,约500万字。群众反映说:“这是一件功德无量的大好事,应该给老干部们记头功。”县老年书画协会出版了《清徐县书画作品集》、《清徐县五老书画集》、《石履山书画集》,县史志办出版了《村名集锦》等。
  二是企业赞助,创办阵地。《清徐》报复刊后,开辟了“东湖文苑”专栏和周末文艺专版,但这远远满足不了老干部们创作发表作品的需求,于是由县老干局、老龄委、老年学学会、老龄协会牵头,美锦能源集团、县交运局、昌合洗煤厂等企业赞助,原县人大常委会主任樊济龙,原政协副主席戴受轩挂帅创办了《清徐老年》季刊杂志,现已出刊16期,刊登老同志的各类文章800余篇。许多老同志高兴地说:“老年杂志是我们的用武之地,《清徐老年》是我们展示风采的舞台。我们老年人的文章在自己的杂志上发表,合老年人的口味,真过瘾。”原县文联常务副主席常箴吾退休后创办了全国发行的《当代散曲》,这些杂志的创办,为老干部们的创作开辟了阵地,提供了方便。
  三是激励士气,鼓舞信心。为鼓舞老同志创作的积极性,县有关部门制定实施了一系列激励制度。比如县政协规定每编辑出版《丛书》中的一册书,付给稿费2000元;县老龄委规定每获一篇全国老龄委、老年学会优秀征文奖奖励2000元,部委级奖励1000元,省级500元、市级200元。《清徐老年》、《清徐》报每年都要召开模范通讯员表彰会,颁发奖品证书。老干局在离退休人员中选拔成立了老干部通讯组,他们根据中央、省、市、县级用稿分别给予奖励。所有这些激励办法,都有力地调动了老干部写稿著书的积极性。2009年全县有1篇获得全国老年学会优秀论文奖,2010年增加到3篇,2011年增加到5篇。
  四是老有所为,无私奉献。我县老干部写稿著书的热情如此之高,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老干部们有文化、素质高、阅历深、责任心强的优势。为了教育、激励后代,为清徐发展奉献余热,他们不怕吃苦,乐于奉献,自费出书。离休军干郭思爱戎马一生,文化不高,但为了教育下一代,他口述,请别人整理出版了《郭思爱回忆录》。原县人大副主任李中,退休十多年带病写作,笔耕不辍,先后编辑出版了《清源古城》、《清徐古寺庙》、《清徐碑碣选录》、《古今集》、《休闲漫谈》《中庸堂随笔》、《集义村志》、《李氏家谱》等11 本书。原交通局局长贺灵宝退休后,凭借自己丰富的阅历和深厚的文化功底,短短数年便出版了100多万字的各类书籍,而且都是正规出版社出版。高中昌诗集《拾暇集》被太原市评为“九个一工程”优秀作品,他还担任了山西省诗词学会、太原市楹联家协会副主席。民间剪纸艺术家杨宗新出版了《山西老陈醋传统酿造工艺》、《三晋名人》、《清徐民间文艺》等多部剪纸集,被省政府命名为“山西省民间工艺美术大师”的称号,并被选为山西省剪纸协会副主席。
  
CopyRight 2005-2025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清徐县融媒体中心
清徐融媒 ( www.cuduwang.com) 版权所有,未经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新闻热线:0351-5724342 5729429 地址:美锦北大街118号(原县质监局办公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