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徐儒家文化有三处代表性建筑:君庙尧庙、忠庙狐突庙和县城文庙,而忠庙狐突庙以其深厚独特、影响深远的文化而独树一帜。一方主庙的忠文化。狐突庙之所以被称为忠庙,与其纪念、供奉、祭祀的人物有关。史传:狐突,字伯行,春秋时期晋国大夫。狐突虽为重耳长辈,却侍奉公子左右。公元前655年,公子重耳流亡,狐突让两个儿子追随扶佐。晋怀公为巩固王位,命狐突召其子狐毛、狐偃回来,狐突斩钉截铁:“子之能仕,父教之忠,古之制也,今臣子从重耳,若又召之,教之贰也,父教子贰,何以事君?”狐突杀身成仁成就了重耳的晋国大业。后人敬其忠义无私,建庙以祀,号称忠庙。狐突庙正殿内塑狐突夫妇坐像,官吏、武士、侍女十余尊,庙内共有碑刻18通,是我县石碑保存最多、最完整的一处。
狐突以其忠行,彪炳千秋。狐突庙被古清源县作为一方主庙——镇县之庙,马鞍山因了其怀抱狐突庙,又因了其巍峨挺拔的形态和稳固不移的忠义秉性,作为镇县之山,马鞍山也因此唤作狐突山、狐爷山或狐偃山,庙与山都被乡人敬仰,也为一方父母官所重视,并催生出一方主庙的忠文化,激励着清源有为的乡贤一批批涌现:
罗昂,明万历壬午举人,县城城南人,任陕西甘泉县知县,辖区缺水,苦不堪言。山后十余里有河,罗公毅然决然,凿港引支流,引来河水,造福民众。仕至庆阳府同知。
温宜锐,清嘉庆乙丑进士,南社人,任咸宁知县,清正仁惠,兴学助人。离别返乡时,百姓自发护送,号泣送别者不绝于道,为故乡清源赢得了声誉。
拜神求雨的民间文化。狐突庙是祭祀晋大夫狐突的祠庙,后因求雨辄应而成雨神,故又称狐神庙。狐突被民间尊封为雨神,是该庙的衍生物,也是立庙者始料未及的。
农历七月十五日为祭祀狐神日,也是祈雨应验后的谢神日。是日远近毕至,焚香膜拜,同日在庙中过门戏台演剧酬神。过门戏台可谓构思奇巧,匠心独运:戏台的前后用活动门扇隔开,遇祭祀祈雨,取掉隔扇,方便抬神。唱戏酬神时,前台石阶用拆下来的门扇铺平,扩充戏台台面,过后恢复原状。因此,乡人平时出入,都走正门与钟楼之间的旁门,以示对狐神的尊敬。
唱戏这天,先将狐突庙内的狐神抬出,请到香岩寺对面乐台对过的狐神行宫。狐突庙东侧的普照寺后院为戏班演员的休息生活场所。与此配套的还有供远方宾客下榻餐饮的会馆、义仓(放置捐献粮食等物件的场所)等构成一个供拜神求雨民间文化的建筑群体。只可惜这些建筑群体除狐突庙、乐台(香岩寺对面四百余米处)外,其它建筑先后被毁。狐突庙鼓楼1976年拆毁,庙门及戏台1983年毁于一炬。被视为封建迷信拜神求雨的民间文化活动也早已荒废。影响深远的尊位文化。古清源春秋时为梗阳城,几经兴衰。狐突庙修建后,由于受镇庙方位之影响,即狐突庙之坐向朝向——古代东为尊位,故有作东、东道主之称,“左”与“右”的方位名与面向有关,由于狐突庙面向朝南,则左为东、右为西,地理上以东为左,右为西,就有了现存古清源方志中县城“形势”:“左挹汾河,右枕白石……”之描述;就有了古清源八景中“东湖夜月”,“西岭香岩”之称谓;也就有了以汾河为界的河东、河西之说。其尊位文化至今仍深深影响着县城的方位走向。这些都是当时“官本位”的尊方位的体现,一出清源城,东西南北的方位就清清楚楚了。清源城的方位,把初次前来的外乡人弄得晕头转向,真正是找不着北了。清源人会告诉你,“我们这里是以山为镇”。好一个“以山为镇”,一句话说透了狐突庙的尊位文化影响。
一个忠贤人,一座狐突庙,引申出以忠文化为代表的诸多文化,若能将其深度探究挖掘,进而发扬光大,善莫大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