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两年前,一场意外的车祸,作为家庭顶梁柱的丈夫陈锐刚(小名臭毛)像是回到了襁褓中的孩子,四肢僵硬地躺在病床上动弹不得。身为妻子的她衣不解带、目不交睫地守在昏迷的丈夫身边,形影不离、日夜相伴,以后的日子,她就是他的身体和呼吸,这个弱女子用自己坚强的双手,扶持着丈夫孱弱的生命稳稳地走了过来,为这个不幸的家庭支撑起了一片完整的天空。她就是东于镇东于村的好媳妇张彩霞。
大雨初停,在东于小学陈继旭校长的带领下,我们来到了张彩霞家中。狭小的庭院,收拾得整整齐齐。走进家里,除了病床边摆放的一些器具,处处干净利落,闻不到丝毫缠绵病榻常有的异味。如果不是屋子里的病床,以及略显寒酸的家具摆设,我们几乎感觉不到这个家庭与不幸命运抗争了近两年之久的窘迫与狼狈。陈锐刚躺在病床上已将近两年了,因为呼吸困难,气管切开插着气管套管,鼻子上插着输入流食的胃管。因为病人的情况离不开人的照料,彩霞说,丈夫也需要有些响动来刺激麻痹的生理机能。于是,我们在这样一个奇特的环境中,开始了一次对我们影响至深的采访。
张彩霞是我县东于镇东高白人,和陈锐刚结婚已经13年了。丈夫在外当大车司机,彩霞在村里开了一间小卖铺,虽然不算太富裕,但家里父慈子孝、媳妇贤惠,几年里又添了两个活泼可爱的小孩子,他们的小日子过得和和美美,让人羡慕。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2014年九月,陈锐刚在外出车时发生车祸,前前后后住了四个月的院,辗转省内多家医院,无法治愈,医院诊断为:意识障碍,缺血缺氧性脑疾病,外伤性轴索损伤,多处骨折,肺挫裂伤,肺部感染。
4个多月的治疗,40多万的费用,几乎就把这个幸福的家庭摧毁了。然而这还不是最难的,面对如此复杂重大的疑难病症,医院无法做出具体的康复治疗方案,只能建议回家保守治疗。而病榻上的丈夫处于无意识状态,对外界刺激毫无反应。更可怕的是,由于身体虚弱,只要照顾得稍有不慎,就极易引发生命危险。
为了保护好丈夫,彩霞的每天都是这样度过的——每两个小时翻身一次,尽量减少褥疮的发生(前几天,因为气垫褥子跑气没有及时发觉,仅仅一两个小时,陈锐刚背上就起了褥疮,打理伤口、预防感染,这件事让彩霞内疚不已);每天擦洗身体两次,保持皮肤清洁;每天按摩身体,保持肌体的健康;每天刷牙、刮胡子,保持口腔卫生;每两小时喂水;因为不能咳嗽,每时每刻都要注意用专业器具给锐刚吸痰,哪怕一口痰出不去,都会让病人窒息,每天仅用于擦拭的卫生纸就需两大卷……为了让锐刚保持足够的营养对抗病魔,彩霞咨询了医生,自己上网查询适合病人康复的食谱,牛肉、蔬菜、豆类……十几种食材进行搭配,细细研磨成糊状,然后从胃管里一点点的打进去。
红红火火的小卖铺关门了,彩霞已经无暇他顾,她说:“如果这边出一点事,就不是赚的那几个钱能贴补出来的。”孩子的奶奶前几年刚做了心脏支架手术,孩子的爷爷年轻时候下煤窑落下了腰痛的毛病,两个六七十岁的老人根本负担不起地里的劳动。即便这样,也不能放开仅有的几亩地,因为这是家里唯一的收入。
家里入不敷出,家境每况愈下,这些都没有动摇彩霞照顾丈夫的决心。在忙碌的间隙里,她还要放一点丈夫喜欢听的音乐,和无法言语的丈夫“聊聊天”、“说说话”,这不仅是彩霞自己情感宣泄的出口,听医生说,这是音乐唤醒和亲情唤醒的一种治疗模式。几百个日日夜夜的煎熬,换来了无意识状态丈夫的觉醒意识,陈锐刚渐渐学会了张嘴、动脚,甚至流泪。有一次,丈夫咬住了她的手指,久久不肯松开。彩霞痛在手上,却是甜在心里。孩子们看电视,总是喜欢看《大头儿子小头爸爸》,她问为什么,孩子们说,希望爸爸早日好起来。
我们采访的过程中,彩霞和她的婆婆无数次地为病人擦拭、打理。我们甚至可以从陈锐刚的呼吸中,感觉到那种起伏的心情。这个男人的眼泪对着忙碌的妻子一次又一次地流下来,对于这个感情真挚的伴侣,对于这样无所保留的付出,这大概是他唯一的表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