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突破”的顶层设计意蕴 作者: 时间:2016-07-18 次数:149 语音阅读:语音阅读
    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顶层设计、谋划大棋局,既要谋子更要谋势。”“不能‘脚踩西瓜皮,滑到哪儿算哪儿’,要抓好顶层设计和任务落实。”顶层设计运用系统论方法,以全局视角对各层次、各要素进行统筹考虑,达成理念一致、认识统一,进而高效集中整合资源,最终促成战略目标的实现。在改革进入“转型期”“深水区”“攻坚期”的今天,为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金融振兴、科技创新、民营经济“三个突破”,勾勒出山西经济健康发展的顶层设计科学路径。
  全面深化改革亟须顶层设计
  曾有学者慨叹,我们遭遇了一个“问题的时代”。问题是时代的声音,但问题意识同时也是思维活动的逻辑起点,是创新精神的生命源泉,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推动力。不回避矛盾,不掩盖问题,是对问题应有的态度。30多年改革开放历程,可以说正是在解决问题中步步向前的。
  当前,我国GDP总量已跃居世界第二,国家综合实力有了很大发展。许多方面的改革成绩不小,但在往深水区迈进时,总是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有些困难又是中下层无法解决的。比如,面对贫富差距加大,需要国家层面的收入分配改革;面对过热的房地产市场,需要理顺传统的财税制度;推动科技创新,需要打通关键领域创新链条;实现金融振兴,需要完善金融体系、创新金融服务方式,着力破除制约金融业发展的体制机制性障碍和深层次矛盾;面对民营经济发展的“三重门”,需要破除行政垄断……凡此种种,都亟须增强改革发展的顶层设计,从整体上对经济改革发展进行系统思考、理性决断。
  顶层设计不到位,各个环节难免出现问题。可以说,改革已经到了凝聚共识再出发的新的历史关头,要解决的都是牵动性强的深层次问题,都是一些难啃的硬骨头。我们需要自上而下的顶层设计,不能再靠“摸着石头过河”。正如厉以宁所言:“‘水深了’已经摸不着‘石头’了,这就需要顶层设计。”
  顶层设计的确切含义,应当是明确改革方向,划定改革边界,为来自第一线的改革探索留出空间,降低改革的风险。顶层设计对指导经济发展与改革意义重大。随着经济规模越来越大,影响中国经济发展的因素也越来越复杂、积累的深层次矛盾问题越来越多,要避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从源头上化解积弊,在重点领域取得突破,就必须有顶层设计。
  顶层设计不同于改革开放初期的自下而上的“摸着石头过河”,而是自上而下的系统整体协同谋划。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要加强宏观思考和顶层设计,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这也是改革进入“转型期”“攻坚期”“深水区”矛盾“多发区”,强调顶层设计的原因所在。党的十八大制定了两个百年目标,明确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蓝图和“五位一体”的总体建设布局,实现这一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大战略谋划亟须加强顶层设计,加强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的协调,以寻求实现目标的有效途径。
  顶层设计是一种战略思维、一种科学规划,更是一种改革哲学,是新时期我们认识和解决问题的科学视角、思路和方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发展哲学上不断实践,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增强了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从摸着石头过河、试点、帕累托改进到系统性改革,体现了我国对社会经济发展规律的认识逐步深化。顶层设计体现了我们对社会经济不同方面改革与发展的根本认识和方法,体现了对发展路径的辩证思维。
  改革的顶层设计,是为了激发体制的活力、动力、潜力,释放体制红利,充分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同时需要注意的是,我们改革的每一项顶层设计,必须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善于把底层创造上升为顶层设计,这才符合“历史是由人民创造的”唯物史观。
  “三个突破”彰显顶层设计大智慧
  改革开放以来,山西为全国经济崛起做出了巨大贡献,但自身却承受着自然资源枯竭、生态环境恶化、经济结构单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等种种负效应。“一煤独大”的溢出效应不仅挤占了其他产业、特别是新兴产业的发展空间,也禁锢了包括决策层在内的人们的思想,使得以往省域经济发展规划更多偏重于产业层面和项目层面,缺乏全局观、立体观、系统观和历史观。顶层设计欠缺,正是山西经济长板无力、短板停滞的症结所在。
  顶层设计的优点是位势高、视野广、信息充分、效率高、易于将外部性内在化,不足是上层的强制性可能会受到下层的抵触,特别是当顶层设计不接地气之时。何为地气?民间真正的经济诉求和经济自身的发展规律性。近年来,山西民间经济发展诉求被挤压到了最低极限,直接表现为山西的存贷比长期倒置,作为欠发达地区山西资金没能用于本地经济发展,却长年外输支援省外经济体。如何让资金回流服务本地经济?如何改变山西经济长期跛行之态?现实倒逼顶层设计更上一层楼,“三个突破”切中山西经济发展之要脉,充分凸显出省域经济顶层设计之高度。“三个突破”从理念上突破了“唯GDP论”,转变为重视经济内生性建设。与通过持续大规模利用外资,发展外向型经济,推动本地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的“外生性”发展模式相比,“内生性”发展模式主要是依靠本地的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发展经济。山西地处内陆地区,资源禀赋造成“外生性”发展的天然劣势,“唯GDP论”又陷山西于长期落后地位。山西落后在哪?落后在不明白自己的长处,山西的长处在哪?在用一车车煤换得的资本金,在地上地下5000年的文明承载,在流淌在山西人血液里的商业伦理。舍末求本,民间资金、千年文明、金融文化才是山西发展之本。金融是经济发展的血液,科技创新是现代经济的引擎,民营经济体现经济活跃度,三者都是经济发展的内生性要素。“三个突破”一转往昔“跟外向性潮流”之思路,重内部挖潜,用激活内生发展要素重构经济生态。“三个突破”从战略上突破了单一产业发展观,转变为全局融合大经济视野。身受“资源诅咒”的山西,长期以来有煤万事足,甚至连一个健康经济体正常的造血功能都不顾及,金融业竟然成了现代金融发源地之山西的短板。“三个突破”,资金、动力、活跃度三管齐下。金融振兴,在推进本行业发展的同时,通过金融和科技融合、金融支持民营经济,能最大化优化经济生态环境;科技创新,有赖金融振兴和民营经济做支撑,反之又是金融创新和民营经济发展的技术推动;民营经济,既是金融振兴和科技创新的活跃主体,也是二者发挥功效的主战场。“三个突破”,摒弃了以往就产业兴产业的单向思维,从再造经济生态环境着手,为山西经济拓展出多维度发展空间。“三个突破”从战术上突破了各产业独舞行为,转变为“以煤为基,全面发展”的集团军掘进。随着改革的不断推进,山西各门类产业规划林立,相关扶持政策和产业基金相继护航,充分表达出高层全面振兴山西经济之宏愿,然却鲜见哪一产业发展成为国之翘楚,“成败皆萧何”——煤炭。石油造就了迪拜,迪拜则用更加灿烂的光芒反哺了沙漠。以煤为基的确不错,然煤之后呢?拿什么来反哺黄土?“三个突破”从顶层设计上树立了金融、科技和民营经济的优先地位,金融活了、科技创新有了、民营经济兴旺了,产业发展就有了血液、动力和价值链延伸空间。“三个突破”,无异于市场经济的基础设施,无异于各路产业大军的“粮草”。不同于就产业论产业之思路,“三个突破”为众产业融合和整合提供了更多可遐想的空间。“得其大者可以兼其小。”从山西经济的内生性、充分融合经济全局观和历史观出发,充分把握产业发展诉求和发展空间的“三个突破”,展示出顶层设计的高超智慧。伴随着《山西省传统优势产业三年推进计划(2015年—2017年)》的出台,山西经济定会突破瓶颈、奋力前行。
  “三个突破”顶层设计重在落地
  面对经济下行,GDP增幅全国排序居末位之困局,省委、省政府坚持发展为第一要务,力求以金融振兴、科技创新、民营经济“三个突破”,推进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廉洁与安全发展的“六大发展”。2015年5月29日山西省金融振兴推进大会在太原召开,2015年6月8日《关于促进山西金融振兴的意见》正式出台;2015年7月16日山西省科技创新推进大会召开,2015年8月19日《关于实施科技创新的若干意见》正式出台;2015年9月1日山西省民营经济发展推进大会在并召开,并出台《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意见》。金融振兴、科技创新、民营经济“三张王牌”密集连发,旨在通过“三个突破”彻底改变山西面临的困局。
  再好的战略落实不到具体可实施操作的战术上,就是空中楼阁。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三个突破”之顶层设计如何落地,成为对全省人民的重大考验。“三个突破”的实现前提是统一认识,以经济新常态思路创新体制和机制,以马上就办、真抓实干之精神全面深化改革。
  在全省进行“三个突破”大宣讲。借助主流媒体传播和推广“三个突破”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全省上下形成以“三个突破”为引领促进山西经济转型的高度共识,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要转变观念,早日具备金融意识及科技和金融融合、科技和产业融合、金融和产业融合意识等,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精神,实现山西经济稳步进入新常态。
  破除部门、地域和行业藩篱,实现集团军作战,确保“三个突破”在省域范围内全面开花。改革开放以来,山西经济发展不均衡现象突出表现为:一是各行政区划经济发展不均衡,造成有资源、特别是煤炭资源的地区经济繁荣度高于无资源地区;二是“一煤独大”,与煤相关的行业和产业极大地挤占了其他行业,特别是新兴产业和包括金融在内的服务业的发展空间。由此不仅造成山西抵御经济下行风险的能力趋弱,也使得大量的复合型智慧外流或在本土弱化。“三个突破”要求重新集合全省力量,各部门、各地区、各行业要把问题意识转化为问题导向,瞄着问题去、追着问题走,把化解矛盾、破解难题作为履行职责的第一要务,共同推动山西经济转型。
  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先进经验,不断修正“三个突破”战略执行层面、也就是具体实施行动中存在的问题,做到实事求是、一事一议、一事一办。“三个突破”战线广阔,既涵盖了政府各部门,又涉及到经济发展的最末梢民营小微企业,可以说是区域经济的全行业战役,传统的政商工作方式和方法显然难以承受这样的挑战。纵观包括我国东部发达地区在内的世界发达经济体,产金融合、科金融合、混营经济实体等都有现成的经验和案例可供学习模仿借鉴。对于山西这样传统国企占经济总量巨大的资源型省份而言,学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无疑是加快经济转型的良策。
  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向民间要智慧、充分整合民间资源、调动民间积极性,真正让利于民、为民谋利,确保“三个突破”落到实处,根植于基层。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就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民营企业、特别是民营小微企业是市场的风向标,发展和扶持民营企业就是对市场的重视和尊重,“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基础。”
  (执笔人:山西省社会科学院财税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吴晓峰、山西日报理论评论部主任编辑王早霞)
  
CopyRight 2005-2025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清徐县融媒体中心
清徐融媒 ( www.cuduwang.com) 版权所有,未经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新闻热线:0351-5724342 5729429 地址:美锦北大街118号(原县质监局办公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