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终坚持“两个前进”的改革发展大方向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 作者:执笔人:高建生杨建军 时间:2016-07-18 次数:164 语音阅读:语音阅读
    ●“两个前进”集改革发展方向、目标的全部要义于一体,是社会主义改革性质、目标的深刻揭示。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面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两个前进”论断对改革发展经验的总结,具有突出的现实指导意义。
  ●五大发展理念与“两个前进”科学判断在内在关系上的高度吻合性,决定了在当代中国社会,坚持“两个前进”的目标与方向,就必须贯彻五大发展理念。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十三次会议上强调,改革既要往增添发展新动力方向前进,也要往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方向前进。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两个前进”的这一科学论断,是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关于改革发展性质、目标、依靠力量和评价标准认识的又一次升华,也为全面深化改革中自觉坚持“五大发展”理念提供了根本遵循。
  ■“两个前进”是社会主义改革性质、方向的深刻揭示
  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前提下,对束缚生产力发展的旧的机制体制的根本性变革;全面深化改革的方向和目的,就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样两方面的特定性质与目标,决定了改革发展必须坚持“两个前进”的大方向,既要增添发展新动力,在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过程中,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使社会主义激发创造活力的制度潜力得到深度发掘;也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保证广大群众在改革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使社会主义维护公平正义的制度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可以说,“两个前进”集改革发展方向、目标的全部要义于一体,是社会主义改革性质、目标的深刻揭示。
  同时,“两个前进”科学论断对改革性质、目标的深刻揭示,还在于它把改革所赋予的“自我修复”功能和改革所坚持的发展目标定位统一于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的实践当中。一方面,改革作为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社会主义制度“自我修复”功能的实践应用,“往增添发展新动力方向前进”,表明了通过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国情的结合、当今时代发展大势与中国现实发展要求的结合,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能够通过自我修复,自觉地摒弃高度集中、自我封闭的计划经济模式,走向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活力之途;另一方面,“往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方向前进”,规定了通过社会主义制度的统筹协调和宏观调控,保证改革发展的任何部署、任务、手段和举措,都必须立足和皈依于最广大人民群众利益这个根本点,都必须有利于广大人民群众“获得感”的不断增多。“毛之不存,皮将焉附”,离开了公平正义这个前提,改革和发展就背离了自己的本意、失却了存在的价值。
  所以,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建立、建设和逐步完善,是一个有机的过程。中国社会历史和广大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优越性的认可,决定了任何偏离公平正义、共同富裕的“邪路”都是不被允许的;时代发展潮流和实践发展结果对改革开放创造性的肯定,决定了任何意义上故步自封、僵化保守的“老路”都是不能接受的。这是“两个前进”科学论断揭示改革发展性质、目标告诉我们的基本结论。
  ■“两个前进”是当代中国改革发展基本经验的科学总结
  改革开放是有目的的行为,是由社会主义性质规定的实践。对此,邓小平早在改革开放之初就指出:“我们实行改革开放,这是怎样搞社会主义的问题。作为制度来说,没有社会主义这个前提,改革开放就会走向资本主义”。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从关于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到“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的鲜明立场,再到习近平关于“不能用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也不能用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等深刻认识,围绕的都是“怎样搞社会主义的问题”。党中央和党的历届领导人在这一问题上的反复强调,既反映了问题本身的重要性,更表明在改革发展过程中处理和解决这一问题的复杂性。“两个前进”的科学论断在系统总结当代中国改革发展进步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对这样一个重要而复杂的问题作出了进一步的科学回答。
  一方面,实践证明,坚持社会主义制度不动摇,坚持改革开放“往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方向前进”,是当代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基本经验。回顾改革发展历程不难看到,当代中国社会的发展成就,是在极其复杂的内外环境中取得的。在30多年的发展中,推动中国发展至各种各样“邪路”“老路”上去的企图和势力从来没有减少过,围绕“邪路”“老路”开出的方剂和路线图也始终没有停歇过,而反映各种“邪路”“老路”的思潮、流派和主张也确实给我们的发展留下过深刻的教训。当代中国社会改革开放的发展,就是在汲取世界的和自己社会主义改革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抵制了诸如“休克疗法”“新自由主义”“多元政治”“第三条道路”之类的种种诱惑,通过高扬社会主义公平正义的旗帜,创造了世界经济增长的奇迹,维护了国家的统一与安全,保障了人民群众的基本权利与利益,实现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与巩固。另一方面,改革发展必须“往增添发展新动力方向前进”的论断告诉我们,30多年改革发展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怀疑甚至否定改革开放、不承认甚至诋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倾向,一直是干扰改革发展的重大阻力。党中央能够带领亿万人民群众从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低潮中找到民族复兴的正确道路,从最初的“摸着石头过河”,到党的十八大宣称“三个自信”,从当年甚嚣尘上的“历史的终结”,到现在世界范围内对“中国经济增长之谜”和“中国模式”研究的热衷,靠的就是义无反顾地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发展创新。所以,离开了“往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方向前进”,改革发展只能步入迷途;离开了“往增添发展新动力方向前进”,我们就只能被时代抛弃,这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宝贵经验。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面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两个前进”论断对改革发展经验的总结,具有突出的现实指导意义。在改革进入攻坚阶段、发展处于关键时期的条件下,特别是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供给侧改革为实践带来一系列新课题、新要求的情况下,如何破解经济发展动力和后劲不足的问题,如何完成产业结构优化、提升创新能力和增强发展持续力的问题,如何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促进新的动力、新的活力不断释放,以及如何在人口红利逐渐消失、环境约束日益增强、传统优势明显削弱,发展不全面、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日渐突出的环境中战胜来自各方面的风险挑战,就需要更加提高“往增添发展新动力方向前进”的自觉性;如何化解快速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发展失衡、贫富差距等问题,如何铲除贪污腐败、权力任性和道德失范等毒素,如何走出“只要解决了发展问题,其他的一切问题都会迎刃而解”的迷思,以及如何在教育、就业、住房、医疗、社会保障、司法案件、民主参与等问题上体现社会的公平正义,就需要更加增强“往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方向前进”的自信心。
  ■贯彻五大发展理念是坚持“两个前进”的根本要求
  “两个前进”科学论断对社会主义改革性质、方向的深刻揭示,既总结了改革开放实践的经验,也对我们在全面深化改革中自觉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赋予了更高层次的含义。这就是说,五大发展理念与“两个前进”科学判断在内在关系上的高度吻合性,决定了在当代中国社会,坚持“两个前进”的目标与方向,就必须贯彻五大发展理念。
  从改革发展“往增添发展新动力方向前进”的意义上看,五大发展理念是破解发展难题、增强发展动力、厚植发展优势的科学理念,集中反映了我们党对我国发展规律的新认识,特别是创新、绿色、开放发展,在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条件下,找到了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明确了“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增添发展新动力”的思路、重点、任务和切入点。当前,按照五大发展理念促进发展,通过改革推进供给侧结构性调整,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实现由低水平供需平衡向高水平供需平衡跃升,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更好满足广大人民日益增长、不断升级和个性化的物质文化和生态环境需求,就一定能够实现“往增添发展新动力方向前进”的目标。
  从改革发展“往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方向前进”的意义上看,五大发展理念是顺应时代要求、符合我国国情、反映人民意愿的科学理念,它系统概括了我们党对人民群众新期待的新回应,特别是协调、共享发展,在攻坚期改革发展面对多种利益关系调整、利益格局重组和利益矛盾突出的背景下,不仅揭示了改革的动力源泉是广大群众,改革发展的成果必须体现公平正义、防止被少数利益群体和少数人所独享,而且提供了发展是否为了人民、依靠人民,发展成果是否由人民共享的判断依据。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为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有利条件。在这样的条件下,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在改革的各个环节,坚持全民共享、全面共享、共建共享、渐进共享的有机统一,科学统筹各项改革任务,不断做大“蛋糕”,同时分好“蛋糕”,做到老百姓关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要抓住什么、推进什么,通过改革给人民群众带来更多获得感和幸福感,就一定能够实现改革发展“往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方向前进”的目标。
  (执笔人:高建生杨建军)
  
CopyRight 2005-2025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清徐县融媒体中心
清徐融媒 ( www.cuduwang.com) 版权所有,未经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新闻热线:0351-5724342 5729429 地址:美锦北大街118号(原县质监局办公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