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认为,在中国的古典爱情故事里,给人感觉最美的应该是《梁山伯与祝英台》,且没有之一。
在“梁祝”里,爱情的形式被表现得唯美、凄美之后而至臻完美。
小时候看越剧里的梁祝,十八相送的那一段唱腔唱词,欢悦、委婉,千回百转,两个人携手而行,一路水乡小景,情意切切,如今几十年过去了,以至于让我人到中年,都没怀疑过爱情。
读初中的时候,附近高中部里成立了一个小提琴班,老师是一个美丽的女子,经常指导着一群学生练琴,那一段时间,经常看到几个男生女生跑到学校的池塘边柳树下“拉锯”,不以为意,感觉小提琴没什么好听。
偶尔一次,我从高中部的楼下经过,从教室内传出一段悠扬的“梁祝”,琴声婉转,如泣如诉,从未有过乐感的我,顿时被这声音牵了魂——是那位老师在上课。于是就固执地认为,小提琴就是为了演奏《梁祝》而存在的,而不是用小提琴演奏了一曲《梁祝》。
后来,从电视上看到过一幕梁祝的舞台剧,舞台上的梁祝,爱得缠绵、坚贞,尤其是演员盖鸣晖演绎的祝英台,一个漂亮的女子,又有一股凛凛的英气逼人,简直是祝英台的灵气附了身。
有时候,一个演员,也是为了一个角色而生的。
最让我喜欢的还是梁祝的结局,化蝶。这个结局让整个剧情变得凄美,这好是我认为梁祝是中国传统里最美的爱情的真正原因,因为这个结局,说明我们这个古老的民族从来就不缺少浪漫。有人把中国的梁祝比喻成西方的“罗密欧和朱丽叶”,其实,梁祝的艺术成就和爱情的浪漫远高于后者。
爱情化蝶的凄美,成就了一个完美的结局。一对相思相恋生生死死相爱的人,就像舞于花间的蝴蝶,为美而来,向美而生,向美而死。
我住在城边村的一排平房里,周围一片灰墙红瓦,无不体现生活的朴素与真实。胡同口处,邻家的墙外开辟出一小片花园,最多也就一两个平方的样子,入夏之后,开出一朵朵绚丽的小白花,花间便常有几只白色蝴蝶翩跹起舞。
儿子放学,常常去花丛里抓捕蝴蝶,每次都是无功而返,蝴蝶飞东飞西,忽左忽右,浪漫自由。我近距离去观察这种白色蝴蝶,身躯细小,两翼舒展,洁白透明,如一件穿在女子身上的白色纱裙,飘逸而有质感。除了飞舞,只有花蕊之间才是它们停留下来歇息的地方,而两翼仍保持开放飞舞的样子。这样的一对翅膀,即便是触手可及,也让人不忍心去捏在手上,像评价一件纱裙一样,去评价它的质地。想想,用这俗世的手,触一下就是一个让人生厌的指印,又不能揉洗。
蝴蝶的生命是短暂的,只在夏天,一生只有一季,且是一季的热烈,浪漫,纯洁,美好。
生活里,如果一个人的爱情,经过了一段轰轰烈烈之后,无果而终,也没什么不好,爱过一次,便是一次的化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