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拍照的时候,站在不同的角度取景,拍出来的照片给人的感受各不相同。人在思考的时候,如果可以跳出狭隘的思维圈子,换一个角度思考,则能于死路中觅得生路,于山穷水尽处得见柳暗花明,自心中产生一种“确实如此”、“该当如此”的共鸣。
前几日,适逢雨天,我选择坐公交出行。车子行驶途中,被一位踏三轮车的拾荒老人挡住了去路——为了躲避水坑,三轮车占用了近两个车道——而速度又是慢悠悠的。司机却不恼,暗自放慢了车速,怕积水溅到老人身上。有乘客等得不耐烦,催促司机:“你怎么开的车,为什么不按喇叭!”初时,司机并不理会,但乘客一直叨叨不休,司机看了他一眼,淡淡地说:“如果你是那个踏三轮车的人,你希望我摁喇叭吗?”
乘客呆了一呆,倒是没有再吭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显然他也懂得这个道理。人都有一颗私心,当我们步行或者骑电瓶车的时候,总希望汽车能给我们让道;而当我们开车在路上时,又希望路人和骑电瓶车的人可以识相地避开,由此便催生了“路怒”一族。倘若我们可以像那位司机一样,凡事换个角度,“转念”想一想,看人看物便会顺眼许多。
我有一个朋友,与人合伙经营一家五金店。最近,他的店里新来一个学徒,笨手笨脚的,动作极不利索。所有老员工都嘲笑他,唯独朋友没有,还请了经验丰富的老师傅带他。大家都说朋友偏心,对新人太过照顾。朋友说:“谁都有过当新手的经历,难道我们刚接触这个行业的时候不是像他一样笨手笨脚的吗?”一席话,说得大家都沉默了。人不管做什么事情,起步的时候总是难以尽如人意,如果在别人跌跌撞撞、磕磕绊绊的时候一棍子打死,又怎会有美好的未来?
有一句话说得甚好:“不要轻易取笑年轻人的单纯和幼稚,因为你也年轻过做过傻事,不要嫌弃埋怨老年人的痴呆和笨拙,因为我们也有老的那一天。”其实,只需将位置和角度换一换,很多我们想不通的道理都会变得异常的浅显易懂。
打个不恰当的比方,一个博览群书、学富五车的人玩起泥巴来有可能不如一个三岁小孩。往好听了说,这是“术业有专攻”,但坦诚而言,无非就是欧阳修笔下卖油翁的那句话“无他,唯手熟尔”。而这,也只是一转念的事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