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老伴儿程爱华,一生没做过什么官,没当过什么长,没干过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是一个最普普通通、最平平凡凡的女人。然而,她聪明的头脑,敢为人先的精神,诚实善良的品德,心直口快的性格,勤劳节俭的作风,教育子女的理念确实不同一般,称其为女强人,说其伟大也不为过。她的这些品德与精神永远激励着家人,永远激励着后人。
我的老伴一向身体很好。七十开外的人,整天在门球场又打球,又教练,跑来跑去,从不觉累。去年七月下旬连续感冒了三次,后发现脸色发黄,随后到县医院检查,住院治疗。
输液三天后不见好转,立马转到省人民医院,经查为胆管梗阻性黄疸,有泥沙伴有一小息肉堵塞,有癌症嫌疑,随即做了胆管引流手术,医生建议过几天做胆管支架手术。如何是好?一来想进一步确诊疾病,二来认为北京的医术高,三来大女儿家在北京,有在京治疗的条件,所以我们决定去北京做支架手术。在中国科学院肿瘤医院治疗一周后黄色已退,各项指标已基本正常。有的大夫说解放军301医院支架手术做得好,建议转301医院,于是通过关系转到了301医院。但是,万万没有想到这是一个错误的决策,根本没有想象得那么好。在做胆管支架手术时创伤了胰腺,引起了急性胰腺炎而导致死亡。天啊!这怎么能让人接受呢?刚刚还是有说有笑、活蹦乱跳的一个人,不到三个月就撒手人寰?刚刚还设计门球场建到东湖北岸,离家远了,买个代步车,我开上,她坐上……可门球场还未建成,就离我而去,这怎么能不让人撕心裂肺呢?
我老伴辛苦了一辈子,为我们这个家付出了许许多多。四个孩子学习一个比一个优秀,都是大学生,四个孩子的工作一个比一个出色,都是单位的骨干,有的还是副处、正处级领导。就是四个小字辈的学习也是一个比一个优秀,这一切的一切,老伴的功劳是最大的。她一辈子既勤勤恳恳忙于工作,又勤劳节俭操持家务,还循循善诱培育孩子。退休了,年老了,本该好好地享受享受,给我年轻时只顾忙于工作、不管家务的过失来一个弥补的机会,好好地再陪陪老伴,可是,病魔却不给我这样一个机会。事到如今,我还能做点儿什么呢?思来想去,我把老伴的身世、品德、精神写一下,以昭后人,这也许是对老伴在天之灵的安慰,也许是对我负债心理的解脱。
我的妻子程爱华,1941年10月6日(农历8月16日)出生在一个农民家庭。三岁时,父亲染上了吸毒的坏毛病,偷光变卖了全部家产,最后竟连她母亲的嫁衣都偷出去变卖了。最后一走了之(后来才知道当了兵),留下了孤女寡母,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她妈带着她又重新嫁了人。她继父不识字,脾气暴,本来就重男轻女,加之,她又不是亲生的,当然得不到什么父爱,所以幼小的她受尽了很大的歧视和侮辱。特别是升初中时,继父借口没钱不让考初中了,于是我老伴她一个多月不复习,整天打扑克。班主任老师发现这一情况后立即进行了家访,继父表面上答应让考初中,但还是口口声声说没钱供。无奈之下,老伴儿给远在河南部队医院的八舅写了求助信,她八舅满口答应。于是,老伴开了几天“夜车”,全村只有两名学生考上徐沟中学,她就是其中之一。特殊的环境,造就了她不甘落后、敢为人先的倔强性格,苦难的童年激起了她热爱孩子、教育后代的雄心,苦难的生活孕育了她勤劳节俭的美德。她的这些精神和品德是非常可贵的,是我们一家人共同认可和一致敬仰的。
破旧与立新相结合,移风易俗的排头兵
也许是缘分吧,1956年我也高小毕业,被保送到徐沟中学。学校按年龄分班,我和老伴儿都分编到二班,她的学号是99,我的是100,座位是一前一后,接触得多了,交流得多了,了解得多了,互相帮助的也多了,相互之间逐步产生了好感。她看见我没本本了,五分钱买张有光纸,细心地缝个练习本,悄悄地塞给我,我见她没铅笔了给她买一支,真是礼轻心意重啊!我十分同情她的不幸遭遇,她也很喜欢我的人品,直到毕业前恋爱之心才挑明。但“屋露偏遇连阴雨”,不幸的事情又发生了,她妈妈由于多年的气郁成疾,得了不治之症逝世了,她连毕业考试都没参加。初中毕业后我因家庭经济困难上了师范,老伴儿她参加了工作,被分配到徐沟供销社。我本打算毕业后,挣点钱不要太寒酸地办个婚庆,以慰藉她伤痛的心,可她却提出要早点儿举办婚礼。我说:“你不嫌我家穷吗?一贫如洗,要啥没啥,等我挣些钱后……”她立马打断我的话,斩钉截铁地说:“我爱的是人,不是房子,不是家具,只要有信心,有毅力,新房、新家具以后都会有的。”在六十年代困难时期,有这样找对象爱的是人,结婚不嫌穷的婚姻观,使我深受感动,进而又想到她的处境,于是我们于1960年初结婚并举办了仪式。婚礼简单到再不能简单了,一件新衣裳也没给她买,倒是她给我买了一身新秋衣秋裤。亲戚朋友一个也没有请,一家人吃了一顿饺子就算办了婚事。她不仅一生无怨言,而且把这样的婚姻观、节俭风传给后人。我们的孩子到了谈婚论嫁的年纪时,她郑重其事地告诉他们:“工作不能误,对象自己找。找个脑筋聪明,心地善良,有责任心的就行。自己找的对象知根知底,至于房子呀,家庭经济呀都扯淡。你们念书我们勒紧裤带、砸锅卖铁也要供,可结婚一定要俭办,量力而为。”我的两个女儿都是上世纪八十年代结的婚,当时出嫁要彩礼已成风气,但我们一分彩礼都没要。二女儿定亲时,乘老伴儿出去办事机会,二女儿的大姑向男方要了一千元彩礼。老伴儿知道后,向女婿作了解释,并将索要的一千元购买了洗衣机等礼品送到男方。有人说,嫁闺女要彩礼,是几千年留下的规矩。养活到那么大的女儿怎么一分钱也不要?多亏啊!老伴笑着回答说:“我们家是嫁闺女,不是卖闺女;我们家是结亲戚,不是做买卖。”破旧立新,移风易俗,这是多么朴素而崇高的境界啊!
理想与实干相结合,敢为人先的好榜样
我老伴是一个很有毅力的人。不甘落后,敢为人先的精神贯穿一生。1962年支援农业,她被下放回村,先后当了代理教师、民办教师。我那时的工资只有29.5元,1966年父亲病故后,还有两个上学的弟弟,每月交给母亲养老费6元,除去我的饭费等花销外所剩无几,但就此情况,老伴盖房的决心依然不改。几年来,她一分钱也舍不得花,生产队分给的小麦、绿豆一斤也舍不得吃,全部积攒起来预备盖房用。后在亲戚朋友,特别是我的学生家长的大力帮助下,于1970年拆掉两间又矮又小的旧东房,盖起了高高稍稍、宽宽敞敞的三间新正房,实现了她结婚时“只要有信心,有毅力,新房、新家具都会有的”誓言,充分体现了老伴儿不甘落后,敢为人先的精神。
1979年老伴转了户口,分配到县文化馆工作,先让她协助组建,后让她负责文化馆照相服务部工作。她说,这是我第二次参加工作的第一仗,一定要打好打胜。她苦思冥想,废寝忘食,夜以继日,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之中。家务重新分工:大闺女负责做饭,二闺女负责打扫擦抹,两个小子负责掏灰渣、倒垃圾,我既当四个孩子的监管,又当老伴的参谋。她一心扑在工作上,又是谈心互动,又是组织学习,又是技术培训,又是联系业务。几年下来,将文化馆照相服务部搞得红红火火,很有名气。不仅得到了社会的认可,而且多次受到文化馆、文化局领导的表扬。1985年清徐县妇联授予她“锐意改革成绩显著”的奖状,1986年她又被清徐县妇联授予“三八红旗手光荣称号”。那几年,老伴虽然瘦了十来斤,但她很高兴。
1992年老伴从新华书店退休后,有朋友叫她参加了“夕阳红”文艺队,我大力支持,并嘱咐她高兴了就行了。可她说,我的嗓子不太好,但我能说,我会说,我要在说方面为文艺队做点贡献。她让我先后编写了《清徐是个好地方》、《老俩口儿夸改革》等快板、三句半等说唱节目,然后她又是背,又是记,又请教,又示范。她们的说唱节目不仅丰富了文艺队的表演形式,而且还为文艺队增添不少光彩。她和副县长王兰林表演的《清徐是个好地方》等快板参加太原市老年人文艺表演获得了一等奖。2002年,县城建起了新门球场,她“弃文从武”,参加了门球活动。在干一行,爱一行,爱一行就要干好一行的思想指导下,一头又钻进了打门球的活动之中。一天坚持三出勤,早出晚归练球忙。为了尽快掌握打好门球的技术要领,她不仅自费订阅了中国门球协会会刊《门球之苑》,期期认真阅读,篇篇深刻理解,从理论上武装自己,而且多次自费到太原参加培训,虚心请教,深钻细研,还专程跑到上海观看世界门球锦标赛。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太原市教练员、裁判员考核中,一次通过,成为全国二级门球教练员,在清徐是第一个,也是唯一的一个国家级教练员。她热心公益事业,看到放门球的袋子破了便主动拿出家里的米面袋子,怕队员们休息脏了衣服,便做了许多垫子。她还通过个人关系,先后搭桥组织了中脉杯、珍奥杯、喜来健杯等多次赞助比赛,既活跃了老年人的文化生活,又为门协节约了资金。她打过无数场门球,当过无数次教练,培训过无数个新队员,也获得过多次的奖项。这一切的一切,都是理想实践结合,敢为人先的精神所至。
言传与身教相结合,教育子女的好妈妈
好多人问我,你家的孩子为什么一个一个学习那么好,一个一个都能考上大学,工作又都那么出色。我会自豪地说,这功劳应该归我老伴儿,她在教育培养孩子方面确实动过不少脑筋,费过不少心血,想过不少办法。孩子们在幼儿时,她不是像旧时的老人们,哄住娃娃不哭就行了,而是在咿呀学语期间,就经常教做手指操,捏捏七,叉叉八,勾勾九,拳头十……自己练,姊妹们互相练,既玩了游戏,又锻炼了脑筋。到孩子们上学后,除完成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外,每人都给准备了一个小本本,每天多做一道数学题,多学一个字,多组一个词。这样养于平素,积少成多,孩子们的学习成绩好也许和这些办法分不开。老伴儿不仅关心孩子们的学习,更关心孩子们的品性道德多方面的健康成长。经常教育他们如何勤劳节俭,如何诚信善良,如何做人,如何处事。教育方法既耐心又说理。四个孩子,包括小时候看护来的四个小字辈,虽然严格要求,有时候态度非常严厉,但从来没有打过一次,从来没有骂过一句,总是千方百计地开导。在老伴的鼓舞下,制定了我家的八字家风:勤劳、节俭、诚信、善良,简称勤俭诚善。为此,我还编了七绝《示儿》:“贫富不能忘祖宗,善诚勤俭是家风。黄牛小草父亲志,敢为人上母精神。”这首诗既讲了勤俭诚善的家风,又指出要像妈妈一样有一股敢为人先的精神,要像爸爸一样做一头勤勤恳恳的黄牛和一棵默默无闻的小草。老伴她就是这样通过多种方法潜移默化地教育孩子。
四个孩子先后毕业后,一分钱也没花,都是通过同学、同志安排了较好的工作。老伴儿一再叮嘱孩子们,做人,一定要讲良心,不要忘记人家的帮忙之恩,过时过节看看人家。要诚诚实实处人,踏踏实实工作,一定得给你爸爸妈妈长个脸,给人家也长个脸。孩子们深知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道理,都照着做了,而且都做得很好。随着时间的推移,儿成女就,孙子外甥又渐渐长大,老伴儿又把教育子女的重点转移到小字辈上,幼儿时、上小学时还是沿用过去的办法,上高中、大学时就因势利导,因人施教了。假期中让小字辈回报一学期的学习情况,边分析边鼓劲。学期中则是通过视频聊天,安慰吃饱吃好,注意安全,继续努力。近十多年,由于经济条件好转,坚持每年春节期间全家聚会,轮流坐庄。这不是一次简简单单的在一起吃顿饭,而是抓住机会,教育后代。有的小字辈考上大学了,大家共勉励,希望开好头,起好步;有的小字辈在大学当了学生会干部了,大家齐祝贺,希望再接再厉,勇攀高峰;有的小字辈入党了,大家举杯祝贺;小孙子要出国留学了,大家更是千叮咛万嘱咐,管好自己,注意安全,学好本领,报效祖国。老伴让出过国的姐姐耐心地介绍国外大学的情况,注意事项,等等。大人们当官了,提干了,调动了,评模了,也都要互相勉励,互提要求。有一年聚餐,老伴儿说:党号召群众监督,我一个人监督着你们9个党员、2个团员,看你们哪个学习好,哪个工作好,年终可有奖呀!逗得大家都笑了。虽然看起来是开玩笑,但实际寄托了老伴儿对儿孙后辈无限的希望。近年来,老伴儿经常和我磨叨说:咱们的孩子已成家立业,可小字辈们正在成长期间,有的参加工作,刚刚步入社会;有的大学马上要毕业;有的即将迈入大学门槛;还有的要出国留学,他们都是独生子女,在家大人捧着,到社会上可就不同了。你会写,你应该分别给他们写一段段,好好地嘱咐嘱咐。于是她一个一个说了要求和希望。根据老伴儿的指示,我编了七律《寄语晚辈》,分别对大外甥女、小外甥女、大孙子、小孙子提出寄语。并以我和老伴的名义发表在《清徐报》上。老伴儿让我从报社多要几张,分别寄给四个小字辈,还让我写成短信发到他们的手机上,便于经常对照,经常检点。老伴儿还时不时和小字辈视频聊天,安慰嘱咐。老伴儿在教育孩子上切切实实是费尽了心血,也得到众人的认可,早在上世纪的1981年就被清徐县妇联评为“教育子女的好妈妈”。
开源与节流相结合,勤劳节俭的好当家
老伴儿确确实实是一个过日子的良家妇女,勤劳节俭,勤俭持家,伴随了她的一生。上世纪六十年代,我在集义公社小王教学,离我家大寨二十多里,根本顾不上家。她独自一人在家一边教学,一边照顾着几个孩子,还要养鸡,养兔,还养过一只羊,养过一头猪,千方百计增加收入。1973年我调到县委工作,1979年老伴儿转成市民户口,她辞退民办教师后,搬到县城。就在等待安排工作的期间,听说竹编社要临时工,她执意要先打工去,我不让去,她却说,孩子们上学都花钱,县城花销又大,不添斤斤还能添两两。那时打一架门帘给三毛钱,一天紧紧张张能打三架,挣九毛钱。划手扎刺,满手伤痕,她坚持干了一星期,直到安排了工作,一共挣了不到七块钱。1992年她从新华书店退休后,忙惯了的手脚闲不住。因为住在老干部活动室附近,听说活动馆需要个清洁工,她便要去。孩子们坚决反对,一个个都劝说:一来你年纪也大了,二来现在又不是前些年,经济又不太紧。再说,丢人败兴的……一听到“丢人败兴”四个字,老伴儿火了,她说:“一不是偷人,二不是抢人,有什么丢人败兴?说到这里我非去不行。”就这样每月70元的工资,老伴儿干了几个月,直到分配来新的服务员。她认认真真的态度,亲亲热热的服务,干干净净的环境,得到了好多老同志的赞扬。一天,一位老朋友对我说:“活动馆打扫的那位婆姨是你女人,我还不知道哩,嘿,长得漂亮,打扫得干净,可比年轻人强多了,大家都说好。”我给老伴儿汇报了那位朋友的话后,她高兴地说:“怎么,我没给你们丢人败兴吧”。在活动馆服务期间,老伴儿也认识了许多老同志,为以后参加夕阳红文艺队和老年门球队打下了基础。
老伴儿细水长流,节俭度日的精神也是有口皆碑的。好衣服,新衣服让我穿,说我在机关上班,见的人多,她和孩子们却穿旧的,穿次的。大孩子小的不能穿了,缝改了让弟弟妹妹再穿。这次整理遗物时,崭新的袜子、原封未动的手套有十几副舍不得用,她却整天缝了又缝补了又补。剩下饭从来舍不得扔掉,我教学期间,每到星期天,孩子们是又怕我回来,又盼我回来。怕我回来,是怕我当父亲的严厉批评,他们看到我的自行车便捻手捻脚,轻声轻气。盼我回来,是我回来后就能改善生活,不吃高粱面、玉米面,能吃一顿包皮面了。
老伴儿勤劳节俭的美德,言传身教的做法,给下一代做出了很好的榜样,以勤为荣,以俭为美在孩子们身上一个个表现出来。我的一件条绒上衣穿了好多年了,老伴儿七缝八补改成大女儿的上衣,一个已上高中的女孩,又是男式的衣服,大女儿穿上不怕人笑话,反而感到自豪。后来念师范了,当时还是吃供应粮,白面蒸馍舍不得吃,星期天带回家让弟弟妹妹分着吃;二女儿上大学时,五分钱一碟咸菜,一顿都舍不得吃完,晚饭吃一半,剩下的一半留着第二天早饭再吃;放暑假了,有钱人家的孩子是玩儿打球,我家的俩个小子是四处打工,曾经给公路段刷过树,在旧医院建筑工地上打过泥土工,给露酒厂洗过瓶子……
这样的贤妻良母,说走就走,太突然了。我和孩子们整日以泪洗面,刻骨铭心,揪心啊!老天爷,你为什么要这样安排?但又有什么办法呢。按照老伴儿的遗愿不要人财两空,不死在医院,要回清徐老家。我们在灵堂前举行了追悼会,追悼会由我的学生主持,大儿子代表全家致悼词,远在加拿大的小孙子因办不了签证无法回国,不能亲自送行,含着泪水写来了悼念奶奶的祭文,由大孙子代念。一滴滴眼泪模糊了眼睛,一次次痛哭打断了悼念,一声声呼唤寄托了哀思。100多位亲戚朋友们含着眼泪参加了追悼会。县门球协会、县老年书画协会、县新华书店、县文化局以及孩子们所在单位的领导或朋友都送来了花圈,有关领导还亲自登门安慰。特别是门球场的老姐妹们,听到噩耗后,有的暗暗流泪,有的则失声痛哭。还有的朋友写了《悼爱华》的诗词,张贴在灵堂前。我代表老伴一一表示了谢意。
老伴儿走了,她获得了灵魂的解放和飞翔,在天堂享域里生活,然而留给我们的却是无限的悲痛,无限的泪水,无限的遗憾,无限的内疚,无限的悔恨,无限的揪心。从此,我害怕节假日的到来,我不愿意全家再聚会,不愿意看到留有老伴身影的门球场,不愿意看到家里的一切的一切,因为这所有的一切都会让我触景生情,引起我痛苦的泪水和无限的思念,太让人揪心了。泪,时时刻刻在流,但怎么也流不完;气,白昼黑夜在叹,但怎么也叹不完。我该买什么新衣服,老伴你不管了,我的袜子放在哪个衣柜里老伴你不告了。你怎么这样狠心呢?是你狠心地抛下我?还是我粗心没挽救了你?事到如今,所有的这一切又有什么用呢?人总是要死的,死去的已经走了,活着的人总还是要活下去的。思来想去,我还能干点什么呢?照前所述,写了这篇怀念文章,意在让老伴儿的音容笑貌在心在目,让老伴儿的言辞教诲常响耳边,让老伴儿的争先勇气鼓舞子女,让老伴儿的厚德贤品激励后人。我为老伴儿程爱华撰写了一副挽联并悬挂灵堂前,上联是:“勤劳节俭平凡伟大传千古”;下联是:“德厚品贤母爱光华泽后人”。千言万语一句话:让老伴儿平凡伟大的精神,永远长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