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传统只剩回忆 作者:清徐中学423班 武爽 时间:2016-06-20 次数:140 语音阅读:语音阅读
  
  
  孩提时,春节噼里啪啦的响声总会让我兴奋不已,“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脸上洋溢着的笑容分外明亮,胜过了窗外庭院中摇曳着的火光。而莫名的哀愁总在清明时袭来,虽说当时什么都不懂,但却会被弥漫的悲伤感染,在粽叶飘香的端午,也是我最快乐最开心的时候,手上沾满软软糯糯的米粒,唇齿间残留着独特的清香。月圆人团圆,在团圆的中秋节且不提月饼的美味,就只论团圆的那种温暖就足以让人幸福满满了。
  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无一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随着年龄一点点地增长,接触到的东西也越来越多,对传统文化的了解也愈发深刻。犹记得,在夏夜洒满月辉的庭院中,坐在小板凳上,用童稚的声音,一字一顿地背诵着“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引来长辈的阵阵称赞,心中还有些小欣喜呢!长大了,上了学,在课堂上渐渐学会了体悟诗人的内心,感受苏子的一蓑烟雨,王维的清泉石上流,辛弃疾的拍遍栏杆,李煜的春水东流……不仅是古人的思想精华打动了我,更有现代诗的缠绵悱恻,戴望舒在雨巷中徘徊,徐志摩挥别康桥的柔波,若浮生百态,幻化出万千美好。
  曾听父辈们说,在他们年轻时候,怀着一颗萌动的心,少男少女们身着白色短衫,推着单车,慎重地抄下诗歌,在心中默念。或是汪国真的“只顾风雨兼程”,或是北岛在迷途中高高的森林,抑或是艾青沉默的叹息。在低落时,迷茫时,骄傲时,紧张时,诗歌陪伴了他们这一代人放纵与恣意的青春。
  在我们这个小小的县城之中,古老的技艺有些在传承,但也有的已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之中,或静或动,或快或慢,或长远或短暂……只见小媳妇们灵活的双手上下翩跹,一幅幅精美的剪纸就已成型,娇艳欲滴的花瓣上停驻着一只蝴蝶;憨态可掬的娃娃在花朵中嬉笑;新人洞房中火红的喜字;门扇上喜庆的福块,无一不彰显着小城的历史底蕴与文化传承。其实,在我们的家乡,架火也是众人记忆中必不可少得画面。过去,为了将架火的面架装饰的更加好看,每家每户都要在已经制作好的门面前挂剪纸彩带,各具特色,各有绝活。可如今,环境恶化,连架火文化都已不复从前的流光溢彩,许多的制作工艺和流程都变了,钢管焊接的骨架随多了一份稳固,却也多了一份冰冷,从厂家购买的烟火,多了一份精美,也多了一份死板,旺得了气氛,却暖不了人心。
  一幢幢高楼的矗立,仿佛阻断了人们文化的传承,泯灭了心中的诗意。曾经的鸿雁传书,变成了现在的微信语音,纸张上质朴的文字感情,已变为从冰冷机械中传出的声音。岁月将文化埋葬,时光掩埋了诗意,乌青的一首《对白云的赞美》就像毫无意义的恶搞,用简单直白甚至粗俗的语言打破了人们心中诗的美好形象。近似废话的诗与人们的吐槽就像社会中长鸣的警钟,难道不是如今文化的滑坡吗?
  可是,不论外面的世界怎样,热闹,繁华,甚至算是一个物欲横流的时代,在我心中,永远有一片天空,属于传统,属于诗意。在历史的潮流中,文化的传承是困难的,或朝代变更,或天灾人祸,在一切因素的叠加之下,四大文明之花早已凋零,只剩黄河文明依然残存,却也只是文化的绝响。许多人认为诗词是装柔弱,习俗是讲迷信,就连宗教茶道也只有一星神秘优雅。茶文化原先在华夏大地上风靡一时,可如今的人们都已忽略了茶道的精粹。反观日本却怀着一颗敬畏的心,将茶道文化恪守至今,其精密繁复的流程令人称奇。不仅是茶文化,还有各种的传统文化,在我们弃之如敝履的时候,或许却被外人珍视,并蓬勃发展。
  落花纷纭的世间,依旧有人掸衣如清辉,用最纯净的心面对传统文化。我们的语文老师就时常在闲暇之时,用手中的笔抒情达意,而不是发评论,发朋友圈,在这个公立的世界保持初心,如沐风浴阳,遗世独立于繁杂人生。
  在中华文化的传承中,我们虽然只是一豆星火,可是,别忘了星火亦可燎原,也能点燃国人心底的麻木,唤起那一份激情;就算是一片绿叶也能装扮整个春天;哪怕是一叶扁舟,仍能惊动大海;一粒繁星,也可点亮人间……虽然记忆中的乡野与传统都只剩残影,可我相信文化的传承并未结束……
  历史的洗礼过后,才诞生了华夏文明独一无二的美!行动起来吧,让文化的传承成为一种进步,一种时尚。
  
CopyRight 2005-2025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清徐县融媒体中心
清徐融媒 ( www.cuduwang.com) 版权所有,未经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新闻热线:0351-5724342 5729429 地址:美锦北大街118号(原县质监局办公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