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晨曦初生,春寒料峭。县城二街与通湖路交叉口车水马龙,人们步履匆匆。“蜗居”在电动三轮车里面的刘师傅,又开始了一天的劳作。
在他旁边,不同质地、不同花色、不同样式、不同型号的鞋,如一艘艘破损的船儿,围在刘师傅的周围。刘师傅依次拎起鞋,认真地端详,那些鞋,有掉跟儿的,有磨底儿的,有裂帮儿的,有损沿儿的。他一边熟练地做着活,一边抬头与来回穿梭的顾客打着招呼,“我的鞋子修好了吗?”“刘大爷,你看看我的鞋,还能不能修了?”“嗨,老刘,我来拿我的鞋!”还有的顾客干脆坐着木凳,等着刘师傅快点“拯救”自己“伤痕累累”的鞋子。刘师傅吃力地挪动着双腿,一边双手不停地修补手中的“伤员”,一面和顾客交谈。
■命运多舛不服输
本文的主人公刘秉智师傅是迎宪人,如今已步入花甲之年。由于患有先天脑瘫而导致肢体二级残疾,他来到人世那一刻起,便承载了诸多的苦难与不幸。身体无法行走这一弊病,摧毁了他一切美好的憧憬。
天无绝人之路,刘师傅入了木工这个行当。本想着自己的努力有朝一日可以让生活“步入正轨”,但事态的发展却大大出乎自己的意料。起初,身体还可以根据工作需要间歇性蹲下;可随着时间的推移,腿软、头重脚轻等状况显现出来,双腿不能支撑身体,工作刚刚渐入佳境的他只能无奈作罢!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上天给人关闭了一扇门,不甘于屈从命运捉弄的人们必然会找到属于他的那一扇窗。待业多日,刘师傅萌生新想法,“自己做木工多年来积攒了很多经验,可否找个与之相类似的营生呢?”多番思量,“修鞋”这个想法便应运而生。
在旁人的眼里,刘师傅夫妇是一对“苦命鸳鸯”。刘师傅的爱人面部烧伤、右手残疾。由于身体的原因,夫妻俩都没有正当职业,主要经济来源就靠修鞋。一年三百六十五天,除去天阴下雨、身体不舒服的时候,妻子都会推着手摇三轮车带着丈夫准时出现在十字街头。“修鞋”也是“修心”,每当摆摊的时候,难免有这样那样的顾虑:“我会被认识的人发现吗?我要是修不好可怎么办呢?别人会觉得我碍眼吗?……”可当他怀揣着不安的心情坐在那里,却发现想象中的场景并未出现,来往的人们,不仅对刘师傅的遭遇深表同情,更对他日渐纯熟的修补技艺给予极大认可,还有的顾客因此和刘师傅成了好友,经常来看他。在人来人往的十字街头,顾客们和熙的笑容里,刘师傅终于找到了自己温暖的阳光。
有了好的心态,扭转生活拮据的局面也就指日可待。起初摆摊,多少次刀子、引针刺伤手指,鲜血淋漓,刘师傅在流血处缠几张创可贴就继续干。生意渐渐地好了起来,刘师傅的手摇轮椅也换成了电动三轮车。就这样,日复一日,屈指算来已逾20个春秋。
■妙手回春“医术高”
为了近距离体验一把修鞋工作,在刘师傅的帮助下,我踉踉跄跄地挤进了他的“办公室”——兼顾工作和交通两用的电动三轮车。车子上分门别类摆放着锤子、钉子、鞋掌、鞋跟、胶皮、胶水、线卷、剪刀、锉刀、钢锯、錾刀、扎线机等工具。这些工具有的是买的,也有刘师傅自己做的。就拿扎线机下面的托盘来说,他只需半个小时就能做好一个新的,做出来的托盘不但美观,还很耐用。
对于鞋的修补方法,刘师傅这样讲,“不同的款式,不同的面料,不同的毛病,讲究不同的修补方法,补出来的鞋才会美观结实。”
一个愁眉苦脸的小伙子拿着双“皮开肉绽”的休闲鞋来到这里。刘师傅接到手里翻来覆去地看,说了句:“行,能修好。”拿起麻线和修鞋钻,埋头弯腰,凝眉注目,一针上,一针下,鞋钻在鞋子里外来回穿梭。上下穿线后,又用鞋钻在中间穿了一针,这样一来,那根麻线就不见了。经他修过的鞋不细心还真看不出修过的痕迹。这手“绝活”也为他招揽了更多的客人。
刘师傅的活儿让人踏实,回头客很多,有些人住得远,跑再远的路也要找他。路边停下一辆轿车,拎着一双皮靴下来的陈女士告诉记者,她家离这里远,前几天听朋友说刘师傅这里修鞋技术好,就拿着鞋过来试试。陈女士把皮靴递给刘师傅,“这靴子是我从外地买的,试的时候正好,可是回来穿就有点挤脚,帮我改大点儿吧!”刘师傅麻利地用锤子钉着,再给鞋尖处做了修理,不到五分钟就修好了,陈女士穿上走了几步,“啊,舒服多了,这几天脚趾被挤得生疼,这么贵的鞋刚买回来扔又扔不得,这下可以舒心地穿着走路了,以后我把好姐妹也叫来修啊!”
■“匠心独运”多面手
现在的服装常常出现拉链口损坏,导致整个拉链都无法使用。遇到这种事,大家就常常拿到裁缝店里去把整个拉链换掉。价钱贵不说,而且不是所有的衣服都有合适的拉链替换。多年修鞋,有心的刘师傅注意到了人们的这个需求,经过一段时间的琢磨实践,练出了一套修理拉链的“独门手艺”。不仅为人们提供了方便,也给他增加了收入。
71岁的张大爷拿着一件运动服,急匆匆赶来,“拉锁拉不动,老刘啊,你给看看咋整。”“换个新的吧!”刘师傅试着拉了一下,“有贵点儿的,比较结实耐用,也有便宜的,但是质量不能保证,你看?”最终张大爷选择了前者。他那布满硬茧的双手愈发灵活,没几分钟的功夫一个拉链就换好了。
长年累月地做工,刘师傅的面部皱纹纵横如沟壑,手指粗糙布满缰茧。这些年来,他到底补过多少鞋,修过多少拉链,已记不清楚。但谈及这份工作,刘师傅显得很满足,“现在各行各业竞争大,哪个行业钱都不好挣,靠手艺吃饭比较踏实,只要自己勤劳耐苦,把活做好,价格公道,自然会有人来的;而且这个工作不像别的工作,不会和别人起利益冲突。何况不做这个,又有什么适合自己去做的呢!”
尽管工作环境简陋、即使没有穿着华丽,刘师傅仍守着更迭的四季、来回折返,而自立自强,乐观豁达,百折不挠的这些品质,在潜移默化中引领他修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