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内的“慈悲” 作者:毛细 时间:2016-05-23 次数:194 语音阅读:语音阅读
  
  
  阅读路内,应该是从去年到现在最惊喜的收获。他最新的长篇《慈悲》,同之前的几部相比,境界和格局都要高,有大悲悯的情怀,还有几分淡然和超脱,觉得他一下子蜕变了。小说从成长迷茫的“青春文学”变为了彻底的严肃文学,主题从年轻人路小路的青春和激情,变为了路小路上一代人的生老病死。看得出路内在试图了解父辈们,以及父辈们所处的那个时代。
  水生是小说的主角,经历了从三年自然灾害到90年代工人下岗,是一个好人,帮助厂里的工人拿补助,有“慈悲”心肠。但小说绝不仅仅是讲水生的慈悲,而是表达作者对每个人物命运的“慈悲”情怀。小说中主要人物的名字几乎都带一个生字,水生、玉生、根生、复生……看似说生,其实小说讲的都是“死”的故事。进苯酚厂上班,每天呼吸污染的空气,得癌症,然后病死似乎是每个人的必经之路,上代人以及周围的人都是这样的,什么时候死去只是时间早晚问题,仿佛有一只看不见的手早已规划好了“生”的轨迹,不容你反抗。记得小说中写下岗们的女工在工厂吵闹,作者说她们慢慢的就像锅里的开水,凉了下来……可能父辈们对待工作、对待生活、对待生死都是这样,淡淡的,生活还得继续,不如看开一些。小说的结尾,水生抱着老婆玉生的骨灰偶遇失散了50年的弟弟云生,堪称点睛之笔,“生亦苦,死亦苦,人间一切,皆是苦”对每个人的命运都作了注解,充满了浓浓的悲剧的宿命的味道。任何时代,人活着都不是件容易的事,死却相反。《慈悲》里有各种死法,(师傅)病死、(根生)吊死、(漂亮的破鞋汪兴妹)被粪坑淹死,大多属于非正常死亡。坏蛋们其实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坏蛋,好人也非道德君子。生活终归不能事事如意,处在社会变革之际的人,对“爱人不见了,向谁去喊冤”体会总比平和时期的人深刻。路内说,“《慈悲》是一部关于信念的小说,而不是复仇。”“慈悲本身并非一种正义的力量,也不宽容,它是无理性的。它也是被历史的厚重所裹挟的意识形态。”按我的理解,路内在说生活或生命本身并无意义,非理性所能解释。生活由每一件小事构成,生命由每一个举动而产生。这在佛学上称之为“业”。“慈悲”亦是佛家语。当一个人认为“真庙都是假的”,那么打麻将对他而言,即是“慈悲”。真相只有一个,那就是生活仅是生活而已……
  阎连科说,小说源于作家们对童年的回忆,生长环境会影响作家的一生,如果说农民农村是莫言、贾平凹们永远的主角,那么工人工厂则是路内不变的主题,作为在文革后“工人阶级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成长的一代,70后的路内,一直在书写这个时代,一直在试图讲述自己的成长,他用轻松和淡然取代了苦难和悲痛,在我心目中已经拥有了和前面几位作家一样的位置。
  
CopyRight 2005-2025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清徐县融媒体中心
清徐融媒 ( www.cuduwang.com) 版权所有,未经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新闻热线:0351-5724342 5729429 地址:美锦北大街118号(原县质监局办公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