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红豆峡随感 作者:韩玉林 时间:2016-05-16 次数:212 语音阅读:语音阅读
  
  
  2015年仲夏的一天,我们自助旅游一行16人,于早上6:30准时上路,乘坐一辆中巴车,向着心仪已久的壶关县桥上乡境内的太行山大峡谷红豆峡进发。一路上,车内谈笑风生,歌声不断,精神抖擞,笑脸灿烂。车过东井岭检查站后,沿途都是高山峻岭,太行山连绵起伏,车行在弯弯曲曲的盘山路上。抬头仰望,悬崖绝壁,直耸云霄。啊,大峡谷真是名不虚传!上午11:20,我们终于到达红豆峡景区。庞大的停车场,排满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各式各样的汽车。一座装饰精美而又高大的牌楼门上写着“红豆峡”3个大字,使游人倍感兴趣,纷纷拿起手中的相机留影。我们在宾馆餐厅匆匆吃过午饭后,在当地韩姓导游小伙的带领下,步入景区。
  红豆峡是太行山大峡谷龙泉峡的一条支峡,位于龙泉峡西南口,紫团山东北麓。红豆峡原名洪底峡,因峡谷内生长着珍稀树种——红豆杉而得名,又因为红豆寓意相思,所以又被誉为“天下第一情峡”。它呈东北——西南走向,全长15公里,面积400余公顷。境内有陡峭的崖壁,像形的山石,潺潺的流水,飞泻的瀑布,珍稀的物种,奇特的石林,原始的植被,的确是一个令人遐想的天然风景区。主要景点有双龙潭、七仙峪、三叠潭、滴谷寺、红豆谷……这里山势陡峭,我们沿着修筑在半山腰、铁梯式的、用角钢和螺纹钢焊成的台阶、扶手向上爬,感觉很危险,不敢往下看。爬山的时候,大汗淋漓,大口大口地喘气。我想要不是有人专门开发,这样壮观的景像,游客是无法身临其境了。
  双龙潭红豆峡北口狭窄,两侧悬崖峭壁高耸对峙,清澈的小溪缓缓向外流淌。沿着小溪逆水前行,峡谷腹地蜿蜒曲折,转过一个急弯,前行10多分钟后,我们来到了双龙潭瀑布前。瀑布分成两股,宽约5米,从高处泻入深潭,上下落差10余米,像两条从天空中抛下的白缎,让我似乎找到了诗仙李白“疑似银河落九天”的感觉。由于长年累月瀑布的冲刷,山脚下形成水潭,潭名双龙潭。双龙潭面积100余平方米,深10余米,潭水清澈见底,波光涟漪,映照着峡谷悬崖绝壁的秀丽景色。
  滴谷寺它位于红豆峡中部,是一座佛教寺院。始建于宋代,原为二进院落,有山门、香亭、正殿、侧廊等建筑30余间,后毁于战火。我们来到滴谷寺,只见群峰壁立,一线苍天,红墙碧瓦,掩映山间,闻听晨钟暮鼓,恰如天籁,游客恍入仙境,已忘尘埃。这里至今遗迹尚存,寺内保存了大量的明代石雕像、壁画等,人物造像栩栩如生,好多的游客驻足仔细观赏。
  据韩导讲,由于滴谷寺建在紫团山麓的悬崖峭壁下,过去交通不便,运粮困难,当时建寺的僧侣、工匠们饥肠辘辘,再也干不成活了。忽然,从悬崖的一个石孔里,滴落出许多谷粒,供大家食用,解决了僧侣、工匠们的吃饭困难。僧侣认为这是佛祖显灵,便给寺院起名叫滴谷寺。石孔从此整日滴谷不辍,供寺内僧侣食用。一个贪心的僧侣偷偷地用铁凿凿开石孔,妄图独占里面的谷子。不料从石孔中飞出一对金鸽,从此再也没有谷子从孔中滴出。据寺中碑文记载,滴谷寺建成后,先后有800余名僧侣在寺里出家。直到解放时,仍有7名僧侣住在寺中。
  七仙峪它是红豆峡的一条旁支,视野较开阔,路径蜿蜒于潺潺溪流,清清山涧,或平缓、或狭窄、或光滑如案。远古的河床里,庞大的鹅卵石好似刚刚因天崩地裂,不规则地躺在山涧;又好似经历了悠悠岁月,把自己刚烈的脾性,打磨得没有了棱角,静静地感受着沧桑的变迁。整个河道里的典故,均以七仙女的生活命名。如:七仙搓衣板、仙女棋盘、仙女裸浴处、仙女洗脚盆……谷内硕大而光秃秃的石头癞蛤蟆,一只接一只,拥挤着向同一方向蹦着。有几只不甘寂寞,回头正贪婪地窥视着裸体的浴女呢!韩导说,来到这里一定要摸摸青蛙石哦。因为摸摸青蛙眼,万事看得远;摸摸青蛙嘴,嘴大吃四方;从头摸到脚,万事不用愁。话毕,大家一拥而上、争先恐后去摸,狂热的激情为峡谷增添了勃勃生机。
  红豆谷峡谷主体呈深切直断型地貌,峰巅距河床垂直高度达340余米,谷内开阔处宽达700余米,最窄处仅有6米。整个轮廓如一个硕大的葫芦,口小腹大,内藏万象。行走其中,如走进神秘的世界。由于这里阳光充足,昼夜温差大,水源丰富,是天然的植物园区。国宝红豆杉便在此地成片生长,数量在千株以上。红豆杉又名相思木,枝干、叶片具有浓郁的香气,果实、叶片、树皮、枝干、根茎等均可入药,经济价值很高,是国家一级保护植物。红豆杉果实结荚,荚内有豌豆大,微扁的豆粒,呈鲜红或半红半黑色,酷似珊瑚,经久不烂。
  传说:公元前368年,魏惠王在全国征集戍卒到边境驻守,防止秦国进攻。戍卒妻子盼不回丈夫,得相思病死去。戍卒妻子下葬后,她的坟上长出许多红豆杉,枝叶都向丈夫驻守的方向弯曲。从此人们把红豆称为相思子,是爱情或相思的像征。唐代诗人王维有诗云:“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美丽的传说,一路的见闻,给了我“情为何物”的启迪:情是两性之间的爱情,血亲之间的亲情,同志之间的友情。情是青年时代的花前月下,中年时代的柴米油盐,老年时代的相濡以沫。
  红豆峡,再会!
  
CopyRight 2005-2025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清徐县融媒体中心
清徐融媒 ( www.cuduwang.com) 版权所有,未经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新闻热线:0351-5724342 5729429 地址:美锦北大街118号(原县质监局办公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