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庄的火,太谷的灯,徐沟的背铁棍爱煞人。这一在山西流传了数百年的民间谚语画龙点睛地诠释了徐沟背铁棍艺术魅力之所在。
是啊!从徐沟背铁棍民间艺术的产生到今天的成就,历经八百多年的时间考验,经过几代艺人艰苦卓绝的努力,终于创造了今天的辉煌,得到了观众的喜爱,成为当今民间艺术之奇葩。并以无言戏剧、空中舞蹈、流动杂技、活动雕塑之雅称载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宝库成为国家级的保护项目。以至于几上北京深圳上海世博园、河南洛阳国际民间艺术节都留下他们的足迹,民间艺术最高奖“山花奖”也悉收囊中,所到之处都受到国内外观众的点赞。这是值得我们全县乃至全市全省人民庆幸和骄傲的一件事。
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的繁荣,国家的富强,科技的进步,审美的提高,我们的文化也在发展,民间艺术在传承发展中也在创新。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这是广大百姓的祈盼,这更是管理者和从业者的责任。
我从事文化工作四十多年,从我多年来对徐沟背铁棍的深入了解,以及我几次带队赴北京和上海世博园演出中的实际体会,对徐沟背棍逐渐形成了一些传承发展创新方面的想法。
一、观众喜爱的艺术表现形式
徐沟背铁棍的表现形式是以大人背小孩,有一人背一人的,一人背二人的,还有一人背三人的,上下一起舞动称之为背棍。重多人抬一桌上坐(站)着的若干小孩一起舞动称之为铁棍。它表演的内容以一个民间故事和传统戏曲经典片段和场景为名称各自独立成名。例如单人背棍《打渔杀家》下面背的扮相是剧中人物肖恩而上面的小孩扮相是剧中人物肖桂英。再如双人背棍《凤仪亭》下背者扮相是剧中人物董卓而上面两小孩是剧中人物吕布和貂蝉。这样一根棍一个内容一根棍一组人物,若单独表演缺少气势,若集中表演每根是各自的内容,各自的人物,各自的剧情,各自的历史背景不同,各自的人物场景不同,各自的喜怒情绪不同,又如何能统一?也许会有人说这只是展示传统戏曲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但这里我要说凡用有血有肉的人表演者就要有表情。何况是庆典表演若表演者没有喜庆情绪那谁还请你去表演?况且情绪和表演形式的不同,演员演得别扭,观众看得难受,怎能冲击市场?
因此,要想达到艺术形式和内容的统一,就需要我们对此民间艺术传承时有更多的作为,那么改革创新就成了我们目前迫切的任务。就我多少年来对这一民间艺术的了解及我数次带队赴北京和上海世博园的演出中,通过观察现场观众的情绪及与他们私下的交谈和了解我明白了,观众所喜爱的是这种民间艺术形式而根本不去注意你上面展示的是什么内容。因此触发了我改革创新的想法。为了方便这种民间艺术形式和戏曲内容在表演上达到完美统一,就必须在表演上更有气势,更能统一,更加精彩,主题更加突出,内容更加丰富,才能让观众更加喜爱,市场更加广阔。
二、观众喜爱的内容
多少年来,背棍和铁棍艺术在表演上自始至终都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姊妹艺术。但是由于内容上的各自为阵,在总体演出上缺少一个主题,给观众的印象只是背铁棍表演,至于什么内容他说不出,就是看个红火热闹吧。这就给原创者将戏曲内容作为表演主题的初衷大打了折扣。再则,两种民间艺术集中表演为的是现场气氛;要求统一表情,因各自内容不同有点勉为其难,既不合情,又不合理,缺少了魅力就缺少了观众,缺少了观众就缺少了市场,缺少了市场就意味着即将消亡。因此为使该项艺术更加有魅力,更加有观众,更加有市场,我认为应将两种民间艺术形式合二为一共同表现一个内容。即将原来一根背(铁)棍一出戏的内容改为若干根背棍和一根铁棍共同表演一出戏。例如:背铁棍表演《打金枝》要有一根铁棍和八根背棍组成。铁棍上制彩为金銮殿,坐站人物为:唐王、沈后,郭子仪,郭夫人,而八根背棍为郭家七子八婿,下边背的是儿子,上面的小孩是儿媳。表演场景为拜寿。再如背铁棍表演《杨门女将》需一根铁棍十根背棍组成,铁棍的制彩为天波杨府上面坐(站)人物为穆桂英、佘太君、蔡君主、八贤王,背棍上表现的上面是杨门女将下面背者是他们的夫君。更准确的题目叫杨家将,那铁棍上的人物就应是杨继业和佘太君了。表演场景为《校场点兵》。再如背铁棍表演《红楼梦》需一根铁棍和十根背棍表演。铁棍上的制彩为大观园;人物为贾老夫人,贾宝玉、林黛玉,背棍人物上面的是十二裙钗,下背者为贾府院工,表演场景为祝寿;等等……这样背棍铁棍集中表现一个戏曲内容。场景统一,服饰统一,化妆统一,情绪统一,气氛会更好,魅力会更强,观众则会看得更过瘾,市场也会更大。观众看后一目了然也会知道今天是背铁棍表演《打金枝》有什么人物讲什么内容。不但能说出背铁棍表演如何精彩,还可说出表演的内容如何好看。这样既传承发展了民间艺术又丰富了表演内容还扩大了演出市场。何乐而不为呢?
三、观众想看新的表演
传承是为了发展创新,发展创新离不开传承。没有传承的发展创新那不叫发展创新,没有发展创新的传承,也称不上传承。传承发展改革创新不单是制作技艺表演技巧的传承发展改革创新,更重要的是思想观念的传承发展和改革创新。过去由于人们对戏曲经典的喜爱产生了背铁棍这一经典民间艺术,今天我们又用这一经典民间艺术的表演丰富了对戏曲艺术的渲染。几百年来,徐沟背铁棍就是在几代艺人们传承发展再传承再发展逐渐完美日臻完善成为一种人们喜爱的民间艺术。传承是为了保留传统艺术的精华,发展是为了更好的适应当时广大观众审美意识的提高而逐渐改革创新发展起来的。既然为了适应广大群众的审美意识,那么当今我们这项民间艺术的传承发展是跟不上时代需求和人民群众的期望的。为了不被时代淘汰,为了不使群众失望,我认为当今这一民间艺术的传承发展就需要在不失它传统精华的基础上,更应该考虑它群体表演动作统一的合理性和观赏性及愉悦性和表演内容的主题性。要达到这“四性”,就需做到“四统一”即:内容的统一,时空的统一,情绪的统一,人物的统一。我们今天的传承者、主管者就需要改变观念不断求进。只有发展才能创造背铁棍艺术的再度辉煌。将两种表演艺术集中表演一个内容,这样不但能增加表演气氛,更能加深群众对此项艺术的喜爱,还更突出了表演主题,丰富了人物,扩大了影响,拓展了市场。
改革发展创新也需要较大的资金,单靠徐沟背铁棍民间艺术团的力量是很难达到的,这就需要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给予他们财力上的资助,相信徐沟背铁棍的明天会更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