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眼中的啜希忱老师就像他的笔名一样,是晨曦中的一缕阳光,给人以希望;是精神家园的默默耕耘者,他快乐着,用智慧和勤劳演绎着老有所为的人生故事。“那个用头脑思考的人是智者,那个用心灵思考的人是诗人,那个用行动思考的人是圣徒。倘若一个人同时用头脑、心灵、行动思考,他很可能是一位先知。”哲学大师周国平如是说。当我拜读到这段话时,我毫不犹豫地联想到了啜老师。
他是一个热爱体育事业的执着人。在我的印象中,他总是穿着一身运动装,还常常戴着运动帽,可谓碧血丹心,精神十足,因为这是他骨子里的追求和希冀。时过境迁,曾经的记忆里,对啜老师早有所耳闻,那个县体校里乒乓球教练,还会舞剑弄棍……如今年过不惑的我由衷地感到已然进入老年行列的他就是我县乒乓球、武术运动的传承者和开拓者。从事老龄工作以来,和啜老师的接触多了。1945年生的他是中国武术六段,国家武术一级裁判,乒乓球中级教练、围棋业余三段,国家一级社会体育指导员,曾任县体委办公室主任,县体育场场长、县武术协会主席、乒乓球协会主席、围棋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于2005年退休后,还担任过县老年体育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直到届满有了更好的接替者他才退出。他的经历折射着他的正能量,不愧是我们下一代人值得学习的励志篇章。他近几年出版的《清徐体坛人物谱》、《清徐体育史话》、《银球情缘》等就是一个很好的纪实,这些作品是反映我县体育事业的一部发展史,读来津津有味。如果你是一个清徐本土人,那么一不小心,你的照片以及你小时候的成长片段就会成为啜老师书中的精彩一页。他就像百度软件一样,早已悄然细心地将你的故事收藏在他的引擎里。
他是一个爱生活爱工作的楷模。天地不老,岁月留痕。现实中我们每个人都不会承认自己不热爱生活与工作,但用心灵与行动去耕耘,进而硕果累累的人却也是少数,因为我们都是平凡的人。作为平凡中的一员,啜老师从小学四年级的时候开始起就记录生活点滴写日记,从不落下一天,直到现在依旧坚持不懈。爱学习的他天天伏案读书学习,辛苦写作,穿过时光的隧道与时俱进。他说:人人都会老,要能坦然的面对自己的平凡,并非人人都能成功,都有大作为,但做人也是一生的事业,只要自己奋斗过,追求过……他曾是太原市劳模。历年来,他获省市群体工作、业余训练工作、老年体育工作、武术工作、文联工作等先进个人37次。2008年获清徐县十佳老人称号。
他是一个文化养老的精神典范。啜老师是从县文联主席的工作岗位上退休的。但他退而不休,整天忙得不亦乐乎,每天的日程表排得井井有条。他将自己置身于忙碌的社会工作之中,享受着为老年人服务的乐趣,被推选为2015年太原市优秀老年志愿者;他不断探索研究,孜孜不倦地搞学术研究,为挖掘地方特色文化默默无闻做着贡献。他紧跟时代步伐,为传播正能量引经据典,挖掘《清徐古代廉吏故事》,收集、整理《清徐抗日英雄故事》在《清徐报导》、《太原日报》上相继刊登。他真的是用心灵在思考,于是他成了诗人。你看:
朋友
告诉你
春的后面不是秋
何必为年龄而懊悔
不必在春花前害羞
……
朋友
告诉你
春的后面不是秋
何必为时光而叹惜
不必为平庸而烦忧
只要你挺起胸膛
迎着燃烧的太阳
……
这是啜老师作为一个老年人的自身感触,也是对所有老年朋友的劝勉。他是我县东湖诗社的创始人,社长一当就是30年,是我县文朋诗友的凝聚力。现在,他是我县作家协会顾问,县老年书画协会秘书长、罗贯中研究会副会长,省、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山西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三国演义》学会会员,中国文化发展促进会会员。
有人认为老了就不需要学习了,吃好穿好用好一门心思享受生活就为好;有人认为老了含饴弄孙,整天围着儿孙们转就为好等等,以至于很多人越养老越不经老。啜老师退休多年了,却实现了他在职不能实现的文学梦。他说,老年生活是人生的最后一抹夕阳。晚年生活要过好,除了生活上的养老,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养老,而文化则是重要的调节润滑剂。文化养老使他的作品如同他精心培育的花朵和果实,揉进了他生命的脉络,滋养着他,丰富着他,实现了他的人生价值。目前,他已出版的文学作品主要有《古今诗人咏清徐》、诗文集《晨曦集》、《洗尘集》、长篇小说《罗贯中传奇》、《清徐东湖》、《东湖诗集》、散文集《情丝心语》、《银球情缘》等。其部分作品被选入《太原市当代文艺精品文库》、《百年山西》丛书、《山西当代诗词选》、《晋阳诗词选》、《山西文学》、《火花》、《当代散曲》、《九州诗文》等,总字数在100万字以上,在各种报刊发表作品计600余篇。
最近听说啜老师又要出《洗尘文集》了,包括诗词卷、散文卷、小说卷、论文卷、人物卷,一套共五卷,不由心生敬意,即笔此文,以示祝贺。更盼望文集早日出版,先睹为快。愿他在“文化养老”中受益,愿所有的老年朋友在“文化养老”中健康长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