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前忆母亲
作者:姚润生 时间:2016-04-01 次数:210 语音阅读:
母亲仙逝三十多年了,但她的音容笑貌,至今仍经常浮现在我脑海里,萦绕在梦境中。母亲的娘家贫寒,九岁时童养到同样清贫的父亲家,然而她遇到了一位慈善的婆婆和勤劳善良的男人,也算作幸运吧。她很活泼勤快,两只“解放”的小脚,带动着她弱小的身影,在不大的院子里、在孤儿寡母间走动,给本来暮气沉沉的家庭,带来了生机和笑语。她很机灵,常在奶奶身边用心地观看她纺棉线、织土布,奶奶看到母亲对纺织很感兴趣,便有板有眼地教她纺棉织布,她十几岁时就掌握了织布的整个流程。她身体瘦小,坐在织布机的座位上去踩织机上的踏板很吃力,须站起身来才能够到,父亲见此情景,就找来一块木板,将踏板加高,解决了让母亲受累的大问题。母亲在奶奶的传教下,很快学会了裁剪衣服,缝衣补袜、衲底绱鞋,针线活儿样样都会做,而且做工精美。邻家的婶子、大娘经常来家里向她“学习技艺”,有时候母亲就代劳尽义务了,她经常帮助邻家们缝衣做鞋,母亲是一个热心肠的人。家里本来不富裕,还常常救济别人,东邻家常来“借”米“借”面,但是,从来不还,还常端着碗来要咸菜汤,母亲总要给她一碗咸菜。母亲与左邻右舍处得很好,从不与人吵架拌嘴。母亲心地善良,敬老爱幼的美德,是她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她九岁来到姚家后,与婆婆住一个家,睡一盘炕,钻一个被窝,她总是先睡,在被子里滚来滚去折腾一阵,奶奶怕磨坏被褥制止她,她却笑眯眯地说,滚一滚能把被窝都暖和了,她如此的孝敬,让奶奶哭笑不得。家里有什么稀罕吃的,母亲总是先让奶奶吃。奶奶的牙不好,每年秋天,母亲总要把嫩玉米用擦子擦下来蒸熟给奶奶吃。八十多岁的奶奶生病卧床一年多的时间里,母亲经常给她换洗衣被,室内无异味,身上无褥疮,看望奶奶的亲戚们,都夸赞妈妈是个好媳妇。
解放前几年,由于种种原因,我姑母的孙子和我姨姨的女儿相继成了孤儿,父亲将情况告知母亲后,母亲当即让父亲把两个孤儿接到了家中。在生活极度困难时,父母亲含着泪,忍痛将他们的亲生女儿童养出去,依然如故地抚养着两个孤儿。1947年,“兵农合一”的政策,夺去了我家赖以生存的土地,苦难的日子再也维持不下去了!不得已,父母才把两个十多岁的孩子,送回他们各自的村里,并托付给占住他们院子的“房客”。
我家有一只破旧的大板箱,用千疮百孔来形容它一点儿也不过分。在那既无衣被可放,更无黍谷可存的岁月里,雕龙绘凤的家具,也是多余的摆设。然而对那件破木箱父母却一直难舍难弃,因为它是祖辈们留下的为数不多的遗产之一。这件破板箱的背后,还蕴藏着一段鲜为人知的动人故事。1941年春,父亲从外边背回一个受了伤的小战士,才失去孩子在无比悲伤中的母亲很生气,让他背到了奶奶屋里。不一会,几个日本兵叽哩哇啦地进到院里,父亲急中生智,揭开大板箱的盖子,让小战士钻了进去。日本兵到处搜查,一个屋子里是悲泣的母亲,一个屋子里是有病卧床的奶奶,日本鬼子扑了个空扫兴而去。父母亲却被吓出了一身冷汗。这名战士刚刚十五岁,随几名战士出来执行任务,遭遇日本兵,腿上还中了一枪,他掉队了。躲避日本鬼子追杀时,遇到了我父亲,躲过了一劫。他的伤情并不重,没有伤着筋骨。为了让他早日康复,父母亲尽量让他吃得好一些,常和奶奶吃一样的饭。当时,因意外刚刚失去幼子的母亲,因奶水没有孩子吸食憋得难受,不得以挤奶来缓解,她把挤出的奶汁都给了那个小战士吃,每天要让他吃几次,直到他伤好痊愈。当这名小战士得知他喝的是母亲的奶汁时,感动得跪在母亲面前,羞涩地喊着妈妈,要当母亲的干儿子。离别时,他感慨地表示:要寻找八路军去!一辈子不忘干爹干妈的恩情,打完仗一定要回来看望他们。日本鬼子投降了,全国解放了,父母左盼右盼也没有等来干儿子的看望。这名小战士是否找到了八路军,还是在战场上牺牲了,不得而知。这也是父母亲不向他人道出这个故事的原因。 母亲的一生虽然贫寒,但却也是有滋有味,母亲的一生,虽然经历了很多坎坷,但却也充满了阳光,她是中华女性中极普通的一员;是一位勤劳动、会生活,有孝心、有爱心的女性。她的形象永远刻在我的脑海里,她的品格是引领我不断前进的永不熄灭的明灯!
CopyRight 2005-2025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清徐县融媒体中心
清徐融媒 ( www.cuduwang.com) 版权所有,未经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新闻热线:0351-5724342 5729429 地址:美锦北大街118号(原县质监局办公楼)
清徐融媒 ( www.cuduwang.com) 版权所有,未经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新闻热线:0351-5724342 5729429 地址:美锦北大街118号(原县质监局办公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