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这说的是百姓生活,一天也离不开这七样东西。茶虽然排在七件事的末位,但却依然体现了其在生活中的重要性。不过同为茶,茶与茶也不一样,在过去,一般百姓喝的茶与富人喝的茶,区别大了。早年在乡间,一般百姓喝的茶是大叶子茶和茶叶末子,再次点就是喝一些代茶饮,如桑叶茶、竹叶茶、槐米茶、绿豆茶等,它们虽名之以茶,但却名不符实。然而,所谓大叶子茶,一般家庭也喝不上,只有家里来了客人,才到供销社买两毛钱的,平时一般家庭也只是喝一些代茶饮。
茶既为七件事之一,其讲究也是有的,即便是一般家庭,也讲究个“酒要满,茶要浅。”因为是一种规矩,只要是懂礼数,都知道给客人斟茶不能斟满,只能斟七八分满。妻子就给我讲过一件事,说娘家有一个二大娘,一次替儿子去相媳妇,女孩给她斟茶时将茶碗倒满了,结果烫了她的手,回家后她就对媒人说:“这孩子不懂礼数,连倒茶的规矩都不懂,她不配当我的儿媳妇。”就这样,因为一个细节,一桩婚姻散了。
其实喝茶的规矩多着呢,尤其是当有客人在的时候。我就多次遇到这样的事:当你给客人斟茶时,会发现对方用两根手指头敲桌子。这是什么意思呢?我想一般人都会明白,这是对方表示感谢。然而这里却有一个典故,说古时有一个爱喝茶的皇帝,他不仅喝茶成癖,而且每次喝茶都让大臣陪着喝。不单这样,他还有一个习惯,就是自饮自斟,并且大臣喝也是由他给斟。这下坏了,大臣怎么能让皇帝给斟呢!于是,每当皇帝给大臣斟茶之后,大臣都得向皇帝下跪谢恩。如此一来,麻烦也随之而来,皇帝给大臣斟几次茶,大臣就得跪拜几次。后来嫌这样太麻烦,影响喝茶的氛围,就改跪拜为用两根手指头叩打桌子致谢,在这里两根指头代替双膝,后来在民间也都仿效,这就是手指叩谢的来历。
我国是茶的故乡,最早发现茶并种茶制茶,因而我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特别是茶圣陆羽的一部《茶经》,流传至今,几乎家喻户晓。尤其是古代文人墨客,多与茶结缘,写下千古流传的诗篇,而其中最有名者当属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和宋代大文豪苏轼。以白居易为例,有人曾做过统计,在他存世的两千八百首诗作中,以茶为主题和叙及茶事茶趣的就有六十多首。再说苏轼,他不仅是一个大文学家,还是一大书法家。他对茶不仅品其味,而且升华至品其理,对茶文化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有次司马光问苏轼:“茶越白越好,墨越黑越好;茶越重越好,墨却是越轻越好;茶越新越好,墨则越沉越好——人们对这二者的追求恰恰相反,而你为什么却会同时喜好这两件东西?”
这话问得有点刁难的意思,但却没难倒苏轼,他淡淡一笑说:“上好之茶与极品之墨都有令人陶醉的香气,这是它们所共有的一种‘品德’;两者都很坚实,这可以说是它们的一种‘节操’。打个比方,贤人和君子可能一个长得皮肤黝黑,一个长得白皙,一个漂亮,一个貌丑,但是他们的品德和节操却是一致的。”短短一席话让司马光钦佩不已。
有位哲人说:品茶似乎品着人生。是啊,人生如茶。作家明珠说得好:“茶的绿,不但是茶的本色,也是生命的本色;而茶的苦,不但是茶的真味,也是生命的真味啊!”
茶,性洁不污,是人生道德理想的象征。人生如茶,品茶即是以审美的态度来对待人生,也是一种超越了物质需求的精神升华。
茶不但能提升人的品位,和廉也不无关系。据史载,颜真卿想劝陆羽入仕为官,一日试探地问陆羽:“茶之与官,有何意义?”陆羽说:“茶可以养廉。以茶代酒,以茶育德,以茶修身,以茶敬宾客,可以抗奢华之风。”好个“以茶代酒”“以茶修身”,若陆羽生在当下,他要为官,我想他一定是一位百姓欢迎和爱戴的好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