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过类似于三国“十大XX ”,于是想起来了熟悉的《三国》中的许多名言,于是也想给它们来个排行。这种排行主观性很强,所以我特地强调是“我眼中的”,如果有人不同意下面的某几句,说明你心中有自己的看法,当然不能证明我的就是错的。OK,言归正传,跟发射火箭似的倒计时,咱倒着来数:
十、“典岂敢以私憾而忘公事乎?”
言者:李典。【三国演义】第六十七回曹操平定汉中地张辽威震逍遥津
理由:李典和张辽关系并不好,孙权亲自领兵十万来犯合淝,当时合淝只有七千人,张辽提议出战先挫其锋,但因为内部意见不统一,张辽慨然说:“公等皆是私意,不顾公事。吾今自出迎敌,决一死战。”张辽的公而忘身感动了李典,毅然说出了这句话,于是张辽、李典、乐进三人同心合力,勇挫强敌,取了惊人的逍遥津大捷,也成就了张辽的威名。李典,在三国中并不是一个出类拔萃的将领,但这句话却每每让我感动:他不是那个时代最优秀的武将,却是一个响当当的汉子。
九、“腐儒舌剑,反自杀矣!”
言者:曹操。【三国演义】第二十三回祢正平裸衣骂贼吉太医下毒遭刑
理由:三国第一狂士祢衡,年纪轻轻就狂到这个世界容纳不下,先是将曹操手下谋士武将贬得分文不值,又借击鼓之机辱骂曹操,后被曹操以借刀杀人的手段派到刘表那里,结果祢衡对刘表也一视同仁,照骂。刘表也不是傻子,又派到了“军阀”黄祖那里,结果祢衡这厮还要一视同仁,照骂,黄祖可没老曹和老刘的涵养,直接就宰了。曹操听了,笑曰:“腐儒舌剑,反自杀矣!”一句话言尽天下狂徒最终下场,痛快!人啊,低调点没有坏处。
八、“今日乃国家之事,某不敢以私废公。”
言者:徐晃。【三国演义】第七十六回徐公明大战沔水关云长败走麦城
理由:关云长生性高傲,在曹营时却与两个人关系不错,一是张辽张文远,二是徐晃徐公明。关羽围困曹仁,徐晃临危受命来救援,阵前面对关羽,徐晃说出了这句话。关羽和徐晃是老乡,也是惺惺相惜的杰出人才,关羽可以在华容道放过曹操,因为他的性格中有“傲上而不忍下,欺强而不凌弱”这个特点,而徐晃“性俭约畏慎”,绝对不可能做出以私废公的事来。此话一出,是那样的肃然起敬,一句“不敢以私废公”凛凛百世,羞煞世间多少损公肥私之小人!
七、“天下可无洪,不可无公。”
言者:曹洪。【三国演义】第六回焚金阙董卓行凶匿玉玺孙坚背约
理由:十八路诸候讨伐董卓,看似气势汹汹,实则各有打算,曹操愤怒地骂了句“竖子不足与谋”(是不很熟悉的一句话啊?对,鸿门宴后的范增也说过这句话)后单独去追击董卓,结果被董卓部将徐荣伏击,接下来请看原文——操翻身落马,被二卒擒住。只见一将飞马而来,挥刀砍死两个步军,下马救起曹操。操视之,乃曹洪也。操曰:“吾死于此矣,贤弟可速去!”洪曰:“公急上马!洪愿步行。”操曰:“贼兵赶上,汝将奈何?”洪曰:“天下可无洪,不可无公。”
呜呼,生死攸关之时曹洪之言,袁绍与袁术、袁谭与袁尚、刘琦和刘琮、曹丕与曹植等兄弟手足相残之类如能闻之,岂不愧杀乎?
六、“古人作事无巨细,寂寞豪华皆有意;书生轻议冢中人,冢中笑尔书生气!”
言者: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七十八回治风疾神医身死传遗命奸雄数终
理由:曹操是一个复杂的人,他戎马一生,才华横溢,为人悍狠,性格浪漫,魅力四射,《邺中歌》可谓相当到位地对曹操进行了总结。无论说他是英雄也好,枭雄也好,奸雄也好,人们不得不承认他的“雄”,他考虑处理问题时,往往不是常人能看透的。后世有多少酸腐书生自以为肚子里有些许墨水就随意臧否古人,颇有“不恨我不见古人,只恨古人不见我”的得意之处,曹操只会笑话他们的迂腐。联想到网上一些人高谈阔论毛公邓公得失,与江青说毛公只有“一碗红烧肉”的度量何异?毛公深不可测,江青只不过看到一碗红烧肉而已,便以为这便是毛公,殊觉可笑!
五、“生子当如孙仲谋!若刘景升儿子,豚犬耳!”
言者:曹操。【三国演义】第六十一回赵云截江夺阿斗孙权遗书退老瞒
理由:这句话太有名了,以至于辛弃疾也在自己的词中直接引用了它,结果后人往往以为是辛弃疾所言。曹操率军号称四十万进攻东吴,孙权率军七万抗拒,曹操看到孙权军威严整,于是发出这样的感叹。曹操与孙权的父亲孙坚是同辈人,以子辈来称孙权并没辱没他。金圣叹评曰:“父兄创业以贻子弟固难,子弟能承父兄之业尤难。当曹操讨董卓之时,与孙坚并列,权特操之后辈耳。操之言曰“生子当如孙仲谋”,隐然以前辈自居,而以后辈目权也。然袁术以年少轻孙策,而曹操正以年少重孙权,此老奸识英雄之眼,又非他人可及。”挺有意思的是,孙权其后给曹操说:“春水方至,公宜速去”,又注:“足下不死,孤不得安。”颇体现了孙权的幽默感。这句话对于后人对子女的教育,永远是有深刻意义的。
四、“将军弃我乎?”
言者:张辽。【三国志·魏书十七·张乐于张徐传】
理由:我非常喜欢这句话,很遗憾,可惜《三国演义》没有,所以不得已从《三国志》中摘下来。三国时敢在敌军重围中几进几出的猛人极多,有几个是为了自己的普通部下而亲涉险地的呢?(曹仁突阵救牛金那次算一次,当时突入重围救出牛金后发现阵中还有几十个部下,曹仁又返身杀回去,又把那几十个人救了出来)张辽在逍遥津大战中亲率八百精兵出战,吴军人众,将其团团围住,“辽左右麾围,直前急击,围开,辽将麾下数十人得出,余众号呼曰:“将军弃我乎!”辽复还突围,拔出余众。权人马皆披靡,无敢当者”!壮哉张文远,伟哉张文远,正是在这短短五个字中,我看到了什么叫袍泽,什么叫信任,我甚至可以想象当时士兵们对生的渴望,对自己的将军的信任,而张辽也没有让自己的兄弟们失望!这种令人热血贲张感动与情谊绝不是区区“体恤将士”几个字能体现出来的。如果我是一名士兵,我希望跟着这样的将军作战;如果我是一名将军,我希望这样去对每一个兄弟!
三、“玉可碎,而不可改其白,竹可焚,而不可毁其节。”
言者:关羽。【三国演义】第七十六回徐公明大战沔水关云长败走麦城
理由:实话实说,我对关羽这位老乡的感情很复杂,他“傲”的性格弱点决定了他及蜀汉的悲剧,然而,当已势穷的他面对着诸葛瑾的劝降,依然凛凛然地说出这句话,委实让人动容。诸葛瑾的劝降言辞并不盛气凌人,但以云长的忠、义与傲,注定是不会接受的。纵观关羽的一生,桃园三结义、降汉不降曹、千里走单骑、义释黄汉升、华容放曹操,光明磊落,敢作敢当。他有严重的性格弱点,但他却让人觉得那么真实。在其人生的最后阶段,他以这样一句铿锵之语,为自己的人生写下了壮烈的一笔!关羽遇害后,后人题一联于其庙云:
赤面秉赤心,骑赤兔追风,驰驱时,勿忘赤帝;青灯观青史,仗青龙偃月,隐微处,不愧青天。
我还知道有一首《风雨竹》,相传是关羽所作:
不谢东君意,丹青独立名。
莫嫌孤叶淡,终久不凋零。
风雨如磐,竹自坚韧!
走好,我的“武圣”老乡!
二、“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言者:刘备。【三国演义】第八十五回刘先主遗诏托孤儿诸葛亮安居平五路
理由:刘备,天下枭雄。虽然历史上的刘备确实无愧于枭雄,但《三国演义》中的刘备刻画得实在……,民间甚至有“刘备的江山——哭出来的”这样的歇后语,但无论如何,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刘备遗诏中的这两句却可以流传千秋。这两句,全然不见了枭雄的样子,有的只是一个父亲对孩子语重心长的嘱咐。这句话,可以说凝聚了刘备一生的智慧,这句话所言的道理可大可小——小可指导一个人的修身养性,大可以指导一个人君临天下。有人不懂,还要讥讽刘备的虚伪,或者要把这几句话当作刘备无能的证词,云云——呜呼,对于这些说法,我实在是无言,果真是:
“古人作事无巨细,寂寞豪华皆有意;书生轻议冢中人,冢中笑尔书生气”!
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言者:诸葛亮。【三国演义】第九十七回讨魏国武侯再上表破曹兵姜维诈献书
理由:这句话位列第一其实是不需要理由的,因为这是一个人最高的理想之所在!读《后出师表》与《出师表》的感觉迥然不同,《后出师表》中体现出来的那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那种悲壮,那种视自己的理想为最后的征程,那种为了忠实于自己与先君的约定而置生死于度外的气概,真的不是那些实用主义者可以理解的。功成功败,往往难以自己做主,而唯有生生不息的精神座标,方可感动着一代又一代的人。读罢《后出师表》,再看看丞相在生命的末期所发出的“悠悠苍天,曷此其极!”的叹息,你如何能不生发出一种痛彻心腑的感觉?“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诸葛亮,是罗贯中理想的最高代表,亦是千古仁人志士精神的最高表现!
曾几何时,有人以实用主义(其实是“实利主义”)的眼光,批评是丞相频频北伐拖垮了蜀国,还有人说是丞相的独揽大权让蜀国人才凋零,还有人说是丞相架空了刘禅事实上篡夺了蜀汉的政权,甚至,丞相成了“史上最虚伪的男人”
这次没有无语——呸。
鲁迅先生曾在《忆韦素园君》的结尾处沉痛地写道:“文人的遭殃,不在生前的被攻击和被冷落。一瞑之后,言行两亡,于是无聊之徒,谬托知己,是非蜂起,既以自炫,又以卖钱,连死尸也成了他们沽名获利之具,这倒是值得悲哀的。”
丞相不也在遭此巨殃吗?不才如在下,尽管时有愤世之言冷漠之语,然心中始终有着一个不敢逾越的道德底线,一腔鲜血终究还是红的热的,实实不甘丞相遭此大辱!请容小子再拜遥祭——“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丞相;“空余门下三千客,辜负胸中十万兵”的丞相;“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的丞相。呜呼,伏惟尚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