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几日,和好友去村里游玩,路上口渴便去临街的小卖部买水喝,可看到货架上摆放着的饮品似乎有点不大对劲,包装箱上写着“脉劫”、“依利酸酸乳”、“康帅夫冰红茶”等,这些“明星产品”让笔者疑惑,当即询问店老板进货渠道,而老板的回答是却是支支吾吾,含糊其辞。
近年以来,“山寨手机”、“山寨产品”、“山寨春晚”、“山寨明星”、“山寨文化”字眼活跃于报刊、杂志、广播、电视、网页等媒体之上,成为社会公众关注和热议的一个话题。我们应该看到,“山寨产品”确实存在不少问题,值得警惕:其一,“山寨产品”中存在许多违法、侵权产品,主要是侵害他人各类知识产权的产品,严重的甚至构成假冒、盗版产品,成为滋生侵权、假冒、盗版产品的温床;其二,“山寨产品”的质量没有保障,良莠不齐,如果是涉及人身安全、健康的产品,将会造成极大的社会危害隐患;其三,即使是合法生产的、质量有保障的“山寨产品”,一般也属于初级产品、低档产品,不是制造业的主流。
其实,多数山寨产品都存在卫生、营养、健康等方面的隐患,相对来说,如今的山寨产品在农村地区、城乡结合部要远比城市里泛滥,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无外乎消费能力低,或是监管存在薄弱点、盲区。希望有关部门加强对农村和城乡结合部市场的监管,消除监管盲点,别让农村和城乡结合部成为山寨产品的“庇护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