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眼下已进入初春季节,然而东木庄村福安小杂粮专业加工厂却已热闹非凡。筛小米、拣石子、淘小米……一派繁忙景象。
在加工车间,记者见到了这位土生土长、白手起家、自强不息的年轻人——牛志强。几年来,他以其非凡的勇气,使这家小杂粮加工厂由原来200平米的小作坊变成了占地3600平方米的车间,小杂粮的销路也越来越广;2012年,他的加工厂年生产加工能力达400 吨,销售额达1000万元;2014年,他的合作社又投资200万建成太原市最大的小米生产线,如今,他的杂粮已在北京,山东,河南、山西、湖南、深圳等地赢得一席之地。2015年11月,志强还成立了山西鼎唐粮油销售有限公司。
依托资源闯市场
眼前的牛志强,身材高大,虽然今年只有28岁,但有着不同于同龄人的成熟稳重和坚毅。
17岁那年,稚气未脱的牛志强就走上社会,想通过自己的能力改变人生,改变命运。起初,他去罐头厂做小工,到铁厂搞化验,机械式的“吃饭——上班”两点一线模式,让他看不到人生的希望。2005年,他毅然选择辞职,开始了倒腾煤的生涯,第一次便赚了700元。接着,生性大胆的他投入(打工赚的钱)全部家当贩煤,由于经验不足,在一次交易中懵懵懂懂赔光他所有的“家底”。第一次创业失败给他带来了极大的挫败感,在父母的劝说下,两年后,他无奈选择回归,回到自己的家乡。
回首往事,志强感触颇深,跑煤的确很累很苦,但是这段经历让他学会了很多。2008年,“赋闲在家”的牛志强联想到高粱、玉米等杂粮一直是当地老百姓谋生的重要途径,虽然村里不少人在做小作坊,但由于没有销路只能被小贩低价收购。“我来自农村,何不利用村里现有的资源,进行合理利用和开发。”牛志强联想到现如今,人们对营养丰富的小杂粮的认知程度,如果将曾经销路窄、价格低的杂粮产业作为今后发展的方向,说不定会有市场。思路决定出路,这一思路,使他的人生从此改写。
通过对周边市场的调查,牛志强发现小杂粮精加工市场有着很大的潜力,他又到超市、土特产销售门市等进行了实地考察,经过多方的调研、考察、实践,他决定筹备加工车间的建设工作。那一年是2011年,他22岁。
抢抓机遇谋发展
说干就干,2011年,在亲朋好友的支持下,志强多方筹措8万元资金,在东木庄村建起了200多平米的厂房,并购买了电磨等各种加工设备,雇佣了本村的闲散劳动力进行高梁、玉米等杂粮加工。“福安小杂粮专业加工厂”挂牌成立了,然而,万事开头难,条件简陋,没有技术员,成为他最大的短板。为此,志强充分利用空闲时间自学杂粮和杂粮面的生产加工技术,然后指导工人进行分级、加工、包装等,陆续推出了苦荞、黄豆、小米、豌豆、黑米、黄米及小杂粮为原料的粗粮面粉,经过精深加工、精细包装,此类粗粮面粉投向市场效果甚好。
加工厂的成立,不仅让志强找到了一条适合自己发展的路子,而且为村里的父老乡亲增收提供了平台。“虽然我都50来岁了,可我每月除了打工所挣工资,还能在这里拿3000多块的收入!”能在家门口赚得“外快”,还能兼顾家里,灵活便利的“钟点工”活计,令这里的工人甚是满足。在福安小杂粮加工厂,像他们这样的“工人”有13名,人均月工资在1500元以上,而且是留守妇女和老人。小杂粮加工厂从业人员全部是当地农民,但在经营管理上却并不落伍。加工厂的流程分为原粮采购、加工、包装、外销、装卸等几个环节,牛志强主要负责采购和产品销售,其他几位成员负责加工、包装、装卸等生产环节,大家分工合作,环环相扣,加工厂办得风生水起。
牛志强坚持不合格的商品不装袋,从收购小麦、化验、拣石子、筛麦子、簸麦子、淘麦子、装袋等各个环节都严格要求。由于措施得力,经营方式灵活多变,2011年下半年,小杂粮凭借其品种丰富、品质优良的优势打入超市,黑米、红小豆、黄豆、绿豆、苦荞米、糯米、大黄米、小米等十多种系列产品经过精心打造,不仅畅销本地市场,更成为各大超市的“座上宾”。就省城太原而言,他的小杂粮而今已遍布太原美特好100多家超市,年销售值达到20万元以上。
广阔天地不气馁
对于产品的发展走向,志强的思路是既要百花齐放,更要一枝独秀!
在十多种小杂粮百花齐放的同时,志强将目光投向了当时行情看好的小米深加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改善,对稻米品质的要求亦越来越高。于是,2014年,他开始做小米深加工,因为才开始做,没有经验,兴致满满的他再次遭遇了“过山车”,一夜之间赔了数万元。
对他来讲,创业的艰苦,还不是最难的。最难的是,应对一个个接踵而来的技术问题。2014年正月初七,志强便远赴全国各地的种植基地去参观、请教,为了向有经验的农户请教,他创下一个地方一口气连跑五趟的记录,一天行程1000公里,20天后一到家,累极了的他一进家门就倒头呼呼大睡,连起来吃饭的力气都没有……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坚持不懈的志强,凭着几年来打拼结交的一大批生意上的朋友的无私帮助,短短几个月时间,经过反复的自身实践,反复的精细实验,最终,他的小米口感和外观都有了大的提升。继2011年5月注册的“福社安”商标,当年,又注册了“鼎唐”商标。米质的提升让他信心倍增,同时也让他感到自家的设备落伍了。2014年3月,志强又投资200万元对工厂进行了改扩建,引进价值50余万元、日产100吨小米的一套新的加工设备,建成了太原市最大的小米生产线,仅小米的年加工生产能力就达4000吨,产品销往山西省内各大超市和北京、山东、河南、陕西等各大批发市场。
然而,正当一切都向好的方向发展时,2015年2月初,小米价格疯降,这让他始料不及,前期投入的二十万元基本打了水漂,志强再次陷入进退两难之境。面对困境,他不放弃,不气馁,愈挫愈勇的牛志强积极响应李克强总理互联网+的号召,更加努力地经营着自己的一亩二分地,2015年11月,他贷款办起了山西鼎唐粮油销售有限公司,公司改变传统行业的销售模式,线上线下同时推广销售,与互联网时代主动对接。“诚如鼎,唐立信。我们小杂粮要想走得更长更远,就要诚实守信”。从牛志强对“鼎唐”的描绘中,记者看到的是这个年轻人面对困难、不屈不挠的毅力,诚信立业、勇往直前的定力。我们坚信,牛志强和他的小杂粮,一定会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大潮中,走出一片属于自己的新天地,创出美丽美好的新未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