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爱是全方位的事 由几则小故事带来的思考 作者:苗志崇 时间:2016-03-16 次数:147 语音阅读:语音阅读
  
  
  农历2015的年终岁尾,我作为《爱的心灯》栏目组的一员,参加了一次由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组织的扶危济困活动,各式各样的生活用品、衣物,还有现金,饱含了志愿者们的热心,也暂时掠去了这些困难家庭的阴霾,催开了受助者们的笑颜。生易活难,这些各不相同的困境或许就是生活磨难的现实展示,是冥冥中上苍对于人生戏剧性的安排。然而,让我诧异的是,在与一些受助者的接触中,并未感觉到他们的生活状况和精神面貌有怎样的改观——完成了农村危房改造后的新居室脏乱依旧,甚至臭气刺鼻,只是多了一些捐助者们送的被褥和取暖设备,一些手脚健全,称得上健康的中老年们,没有对今后生活如何改变的反馈,有的只是对当前困难的重复……我甚至有这样的错觉,苦难并非对所有人都是财富,慈善也非对所有人都是帮助。
  无论如何,这些来自于民间、企业持续数年的慈善行为,总能让人感到一份大爱无疆满满的正能量。细算起来,记者参加此类活动也有多次了,自己也比较深入地接触过这些或远或近、或曲折或简单的慈善故事,虽然人常说慈善本身就是对行善者的最高褒奖,但细细品味起来,在这淳淳的善举之中,也难免掺杂着几丝杂味。反复咀嚼之后,尚觉余味未尽。记者不揣浅薄,将这几则敝帚自珍的小故事谨作美芹之献,希望对我县今后越来越多的仁爱之心、济困之行长远发展能够有所裨益。
  扶贫先扶志——因贫施救
  记得好多年前,我随着县民政部门下乡慰问贫困户,来到某乡村,照例带着慰问品慰问金对一户贫困家庭进行了慰问。在一处破败不堪、杂草丛生的院落,出来一位衣衫褴褛不修边幅、胡子拉碴的须眉大汉,见了来访的民政干部,尚未听人家说完那些客套话,径直搬起送的米面油就往院子走。一旁陪着民政部门过来的村干部尴尬地解释说:“这是俺们村的‘本拉登’,‘恐怖分子’,不如意的时候连他妈都打。”
  去年11月2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中指出,“要坚持群众主体,激发内生动力。推进开发式扶贫,处理好国家、社会帮扶和自身努力的关系,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勤劳致富精神,充分调动贫困地区干部群众积极性和创造性,注重扶贫先扶智,增强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古语云,“一屋不扫,何以扫除天下”,受助群体的解贫脱困不是简简单单的物质和金钱的问题,而是更为复杂和具体的全面工程。对于一些物质和精神上双重贫乏的人,不劳而获的金钱或许意味着更大的灾难。教育方面有句话叫“因材施教”,在慈善行动中,同样需要“因贫施救”,全面具体地厘清其贫困原因,有的放矢地施以援手,才能真正达到帮扶的目的。
  帮扶的基础——坦诚相待
  多年前,有个朋友受人之托去访寒问苦,定期对一些需要帮助的家庭施以援助之手。虽然钱不多,却饱含着助人者的一番深情厚谊,朋友为了做好这些事情,下了一番功夫,找到了一些单亲家庭中的贫困户。全面了解了他们的生活经济情况,负担起了这些家庭中孩子的幼儿园费及其它费用。为了切实把这些钱花在急需的地方,还一再叮咛,要这些家庭将经济变化情况及时告知。结果接钱的时候信誓旦旦,一年过后回访时,却有一家不知所踪了,问及邻里,才知道去一个发达地区打工去了。
  可怜之人有时也有可恨之处,一些受助者对慈善本身视为理所应当,甚至还有“斗米养恩、担米养仇”的现象不断出现在新闻媒体的视野中,对于这些无奈的现象,相信受到伤害的,不仅仅是助人者和受助者双方,还有更多的向善之心。
  受助者的心理问题——尊重与互相尊重
  曾经间接的接触过这样一位可敬的人,由于小儿麻痹后遗症,她生活不能自理,连饭碗都端不稳,成年结婚后收养了一个孩子,却中年丧夫,生活极其困难。可是她宁可捡破烂都不愿意接受别人、甚至是亲属的资助,因为她觉得“自尊”比生命更重要。
  相信很多行善者都记得这样一句话——“慈善不是施舍”。保护受助者的自尊是受助的前提,还记得曾经与一位不肯留名的捐助者交流,这位捐助者甚至不让自己同样是学生的孩子去捐赠现场去忆苦思甜,感受那种氛围,因为他觉得“这是对受助者的不尊重”。
  “哀莫大于心死,愁莫大于无志”。贫困人口的心理问题是极其复杂的,研究贫困的原因及其对健康和心理的影响,比解决物资金钱的匮乏更为重要,“授人以渔”才是从根本上解决贫困的方法。对于慈善活动的积极参与、捐资捐物当然是极好的,可是如果能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又何乐而不为呢!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幸福是相似的,不幸却各有其复杂的原因。贫困人口是一个庞大的群体,脱贫解困是一个社会性的大工程。随着政府和民间慈善组织的不断努力,我们有理由相信这项万众瞩目的工程会众人拾柴火焰高,获得越来越多的收获,我们社会大家庭的文明程度也会得到进一步的提升。但要做好这件事,未雨绸缪,防患未然是必然的,只有充分考虑到了其中的一切问题,才能真正让脱贫解困成为脱得下、解得开的希望工程。
  
CopyRight 2005-2025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清徐县融媒体中心
清徐融媒 ( www.cuduwang.com) 版权所有,未经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新闻热线:0351-5724342 5729429 地址:美锦北大街118号(原县质监局办公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