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师:今天上课,我们讲灰姑娘的故事。大家都预习了吗?
学生:这还要预习?老得掉渣了。
老师:灰姑娘是格林童话还是安徒生童话?他的作者是谁?哪年出生?作者生平事迹如何?
学生:书上不都写了吗?不会自己看啊?
老师:好,开始讲课文。谁先给分个段,并说明一下这么分段的理由。
老师:说到这里,大家注意这句话。这句话是个比喻句,是明喻还是暗喻?作者为什么这么写?
学生:(n人开始睡觉……) 老师:怎么这么多人睡觉啊?
这是不是你经历过的中国语文课堂?这是不是你定位的中国语文课堂?这是不是你痛之恨之辱之骂之的中国语文课堂?“对于本国的教育,只能摇头。”“唉……无尽的长叹!”
以上是部分网友评论。
作为一名中国语文教师,上了成百上千节中国语文课了,我不敢自诩自己有多么优秀,但我不承认我的语文课如上所述,我也相信不是所有中国语文课都是这个样子的,不是所有中国语文老师都是如此上课的!可是,我还是很痛心,我还是想多点思考。
再来看看美国的课堂——
……
老师:如果在午夜12点的时候,辛黛瑞拉没有来得及跳上她的番瓜马车,你们想一想,可能会出现什么情况?
学生:辛黛瑞拉会变成原来脏脏的样子,穿著破旧的衣服。哎呀,那就惨啦。
老师:所以,你们一定要做一个守时的人,不然就可能给自己带来麻烦。另外,你们看,你们每个人平时都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千万不要突然邋里邋遢地出现在别人面前,不然你们的朋友要吓着了。女孩子们,你们更要注意,将来你们长大和男孩子约会,要是你不注意,被你的男朋友看到你很难看的样子,他们可能就吓昏了(老师做昏倒状)
学生:要爱自己!
老师:对,没有一个人可以阻止你爱自己,如果你觉得别人不够爱你,你要加倍地爱自己;如果别人没有给你机会,你应该加倍地给自己机会;如果你们真的爱自己,就会为自己找到自己需要的东西,没有人可以阻止辛黛瑞拉参加王子的舞会,没有人可以阻止辛黛瑞拉当上王后,除了她自己。对不对?
学生:是的!!!
老师:最后一个问题,这个故事有什么不合理的地方?
学生:(过了好一会)午夜12点以后所有的东西都要变回原样,可是,辛黛瑞拉的水晶鞋没有变回去。
老师:天哪,你们太棒了!你们看,就是伟大的作家也有出错的时候,所以,出错不是什么可怕的事情。我担保,如果你们当中谁将来要当作家,一定比这个作家更棒!你们相信吗?孩子们欢呼雀跃。
“羡慕那些孩子了。”
“如果老师都是这样的,世界就美妙了。”
“我也想这样教育我的儿女。”
以上是部分网友跟帖。
我不是崇洋媚外,我不是厚此薄彼,我只想离正确的更近一点,我只想“择其善者而从之”,我只想成为更好的自己。
我们为什么要搞教育?教育的终极目的在哪里?作为一名教育者,这个问题一定要找到答案。
香港城市大学、中国文化中心荣誉教授刘再复给我们如下解答——
教育的目的是教育人,这一最基本的道理进一步演绎就是:教育应把人本身作为教育目的,而不是把教育变成实现其他事务的手段,即不是为政治服务的手段,为市场服务的手段或实现某种特别技能的手段。我今天要强调两个很重要的概念,即“生存技能”与“生命质量”,并且要很决断地说:我们教育的第一目的不是培养“生存技能”,而是要提高“生命质量”。也就是说,教育应当把培养优秀的人性、培养有质量的生命作为第一目的。
我想,说得简单一点就是,教育要为学生的终身幸福服务。
如果用这一教育的终极目的去反观对照以上中美教育,孰优孰劣我们并不难做出判断:我们不难看出美国的教师教会了孩子们守时、注意形象,爱自己、质疑权威……中国教师教会了孩子们分段、总结段意、归纳中心、修辞……毋庸置疑,学会“守时”等优秀品质会比掌握“分段”等应试工具离幸福更近些。
作为一名普通的中国语文教师,我们仅仅否定自己国家的教育是不够的,我们仅仅将一切罪过推到国家教育体制上也是不对的,还是那句老话“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还有这句新语“在这个怀疑的时代,我们依然需要信仰。无论中国怎样,请记得:你所站立的地方,就是你的中国;你怎么样,中国便怎么样;你是什么,中国便是什么;你有光明,中国便不再黑暗。”
别不爱听,你固然改变不了很多,但你起码可以向上文所述的美国老师学习:不仅仅教书本知识帮他们应试,更要将文学当成人学,更要借用文学作品唤醒他的心灵,让他学会做人,让他逐渐增强获得幸福的能力,让他们更靠近完整意义真正意义上的人。如果你真能做好,至少你的学生是受益的,至少你学生的家庭是受益的,而更可贵的是你不止教一个学生,你也不止教一届学生!
长路奉献给远方,玫瑰奉献给爱情,我拿什么奉献给你,我的弟子?一直以来我不停地问我不停地找我不停地想,今天,《从中美老师讲〈灰姑娘〉看教育的差异》一文给予我新的启迪。幸甚至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