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季羡林《一花一世界》 作者:飞扬 时间:2016-03-02 次数:779 语音阅读:语音阅读
  
  
  这本《一花一世界》是在季老过世后,由他的弟子钱文忠教授选编的,这本书的编撰,既如钱文忠教授所言,是对恩师的缅怀与纪念。同时,也有更深的用意在里面,通过把季羡林先生一生不同时期的作品,把季羡林先生的为人、情感、思想、观点、立场告诉给读者,让读者对季老有一个更清晰的认识,季老的思想、观点、立场并不是直白地告诉给读者,而是通过咏物、忆旧,或是叙事、写景等方式来表达。这是中国传统文人的一种做法,借物、借景来隐喻,来表达观点、阐述立场。
  《一花一世界》书名取自佛经,意思是:每一个生命个体都是一个自足的世界,都需要阳光,需要理解,需要肯定,需要实现自己的生命意义。这是一个非常有深意的书名,同时在副标题写道:“跟季羡林品味生活禅”,作者已经点明了这本书像“禅”一样,让读者不仅是读,更重要是“悟”,至于是“顿悟”还是“渐悟”,这就要因人而异了。
  这本书文章的排列顺序,不是按照时间顺序,而是按照人、物、花草、回忆等分类排序,而在这些分类中,又把季老不同时代的文章放进去,让读者感受到他思想变化的一个过程。
  在季羡林的散文中,母亲是一个崇高的形象,《母与子》中季羡林表达了对母亲深沉的思念和无尽的悲哀与痛苦,同时也表达了对农村妇女丧子的同情和怜悯。一篇描写母爱的文章,却通篇没有一个爱字,可又让人无时无刻不感到母爱的伟大,他用质朴的语言、细小的琐事,把母爱展现得淋漓尽致。
  《夜来香开花的时候》中的王妈,经历了一生的苦难,结局却异常凄惨,季羡林把这些农村妇女与母亲形象放置在一起,表达了对她们无限的同情与怜悯。这种感情,也是我们中国文化的传统美德,我们有义务把它传承下去。
  《逛鬼城》、《时间》、《笑着走》是季老从另一种意义上对人生的诠释,也是一种虚怀若谷、谦虚做人的态度。尽管人人都争取一个完美的人生,然而每个人不可能始终一帆风顺,人生不如意事往往十有八九。不管是平头百姓,还是达官显贵,都要食人间烟火,都会有人情烦恼,都逃不脱“生、老、病、死”,从这个意义上来看,这世上的每一个人都是“凡人”。所以,人活一世,不要幻想生活总是那么圆圆满满,最重要的是采取一种怎样的生活态度。有时生活就像参禅领悟,只有认识自我,超越自我,才能成为自己的主人。
  在《幽径悲剧》、《二月兰》、《三个小女孩》季羡林先生对人生的“世态炎凉”、“走运与倒霉”、“缘分与命运”进行了鞭辟入里的解析,让我们对做人与处事、迁就与适应、成功、毁誉、压力等都有了更深的理解,更可领悟到另一思维方式,另一种生活智慧。
  我大概统计了一下,全书约占三分之一的文章,是带有讽刺性、批判性的。比如,有对文革的批判、有对一些社会丑恶现象的讽刺、有对学术上弄虚作假的批评、有对权贵的嘲讽,只不过有的时候,用一种正话反说,或是反话正说的方式来表达。这些是季羡林先生对一些事物的观点和立场。季羡林先生把这些观点,都若隐若现地放在文章里,有的容易让人看到,有的让人不易察觉。正因为如此,他的文章才能让人引发更多的思考,也是文章的魅力所在。
  在这本书中,我们看到了季老思想与感情,前后的一个变化过程,也有矛盾的现象,是颇能找出一些来的。比如对中国社会某一个阶段的歌颂,后来感到一点失望,这些能让读者,更全面地了解他的思想发展过程。
  纵观全书,季老讲得最多的是伦理道德,强调要处理好人与大自然、人与人及人与自己的“三个关系”,从更深层面昭示了一个生活真理:这世界不属于哪一个人,甚至也不仅仅专为人类所备。人要感恩生活,善待自己,善待他人,善待大自然,用一颗慈善、平和的爱心来构建和谐,这对人对己,都将大有好处。季老期望的是,每一个人,对社会、对家庭都要尽自己的责任,都应该在道德方面不断修养和锻炼,成为一个有用的人,成为一个正直的人”。倘能做到这一点,我们平凡的人生就会增添不少的光辉。
  读完此书,一篇篇文章,有如行云流水,文字优美、情感真挚、意蕴深厚,深感季老的思想厚重,读之使人明智,而他的品格却像一目见底的清水,大德大智隐于无形。只是,这样的大师,这样的声音,在这个社会已经变成了绝响,我们只能感叹:大师远去,再无大师!
  
CopyRight 2005-2025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清徐县融媒体中心
清徐融媒 ( www.cuduwang.com) 版权所有,未经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新闻热线:0351-5724342 5729429 地址:美锦北大街118号(原县质监局办公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