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份文件题为《关于落实发展新理念加快农业现代化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若干意见》,全文约15000字,共分6个部分30条,包括:持续夯实现代农业基础,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加强资源保护和生态修复,推动农业绿色发展;推进农村产业融合,促进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推动城乡协调发展,提高新农村建设水平;深入推进农村改革,增强农村发展内生动力;加强和改善党对“三农”工作指导。文件认为,在经济发展新常态、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的大背景下,如何促进农民收入稳定较快增长并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小康,如何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以确保粮食等重要农产品(13.84, 0.00, 0.00%)实现有效供给,如何提升我国农业竞争力赢得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主动权,已成为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必须完成和破解的历史任务和现实难题。
文件指出,把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增进农民福祉作为农村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用发展新理念破解“三农”新难题,厚植农业农村发展优势,加大创新驱动力度,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保持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新型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双轮驱动、互促共进,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
“中央一号文件持续聚焦‘三农’,彰显了‘三农’工作‘重中之重’地位。”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部部长叶兴庆认为,今年一号文件强调要用发展新理念破解“三农”新难题,提出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对解决“三农”新老问题、有序推动农业现代化、确保亿万农民迈入全面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
1月27日,《关于落实发展新理念加快农业现代化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即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发布。这是中央一号文件连续13年聚焦“三农”。“互联网+”现代农业成为今年一号文件的亮点。《意见》提出大力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应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等现代信息技术,推动农业全产业链改造升级。此外,促进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加快实现行政村宽带全覆盖,创新电信普遍服务补偿机制,推进农村互联网提速降费。
《意见》提出,当前,我国农业农村发展环境发生重大变化,既面临诸多有利条件,又必须加快破解各种难题。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兴起,为农业转型升级注入强劲驱动力;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必须着力强化物质装备和技术支撑,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
在持续夯实现代农业基础、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方面,《意见》要求,强化现代农业科技创新推广体系建设;大力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应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等现代信息技术,推动农业全产业链改造升级;大力发展智慧气象和农业遥感技术应用。
在推进农村产业融合、促进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方面,《意见》提出,促进农村电子商务加快发展,形成线上线下融合、农产品进城与农资和消费品下乡双向流通格局。加快实现行政村宽带全覆盖,创新电信普遍服务补偿机制,推进农村互联网提速降费。此外,加强商贸流通、供销、邮政等系统物流服务网络和设施建设与衔接,加快完善县乡村物流体系;实施“快递下乡”工程;鼓励大型电商平台企业开展农村电商服务,支持地方和行业健全农村电商服务体系;深入开展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加大信息进村入户试点力度。
此外,《意见》提出,推动金融资源更多向农村倾斜。支持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建立三农金融事业部,打造专业化为农服务体系。同时,引导互联网金融、移动金融在农村规范发展。
林业内容更多更新
1月27日,新华社全文发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落实发展新理念加快农业现代化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若干意见》(中央1号文件)。文件包括六大部分,共30条,其中涉及林业的内容和要求较以往更多更新。
文件提出,着力强化物质装备和技术支撑。加快研发高端农机装备及关键核心零部件,推进林业装备现代化。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鼓励支持科技特派员深入一线创新创业。加快推进现代种业发展。大力推进育繁推一体化,提升种业自主创新能力。深入推进种业领域科研成果权益分配改革,探索成果权益分享、转移转化和科研人员分类管理机制。实施现代种业建设工程和种业自主创新重大工程。加快推进海南、甘肃、四川国家级育种制种基地和区域性良种繁育基地建设。开展种质资源普查,加大保护利用力度。贯彻落实种子法,全面推进依法治种。加大种子打假护权力度。树立大食物观,面向整个国土资源,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大力发展特色经济林、木本油料、竹藤花卉、林下经济。强化边境管理,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及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动植物检疫合作。
文件明确,加强资源保护和生态修复,推动绿色发展。严禁毁林开垦。划定农业空间和生态空间保护红线。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与管理,对重要生态系统和物种资源实行强制性保护。实施濒危野生动植物抢救性保护工程,建设救护繁育中心和基因库。强化野生动植物进出口管理,严厉打击象牙等濒危野生动植物及其制品非法交易。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实施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进行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到2020年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3%以上,湿地面积不低于8亿亩。扩大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规模。实施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开展退耕还湿。建立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制度。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增加森林面积和蓄积量。加强三北、长江、珠江、沿海防护林体系等林业重点工程建设。继续推进京津风沙源治理。完善天然林保护制度,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建立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开展跨地区跨流域生态保护补偿试点。编制实施耕地、草原、河湖休养生息规划。实施动植物保护能力提升工程。强化动植物疫情疫病监测防控和边境、口岸及主要物流通道检验检疫能力建设,严防外来有害物种入侵。文件要求,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坚持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不减弱,推进农村全面小康建设不松劲。推进农村产业融合,促进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依托农村绿水青山、田园风光、乡土文化等资源,大力发展休闲度假、旅游观光、养生养老等,使之成为繁荣农村、富裕农民的新兴支柱产业。积极扶持农民发展休闲旅游业合作社。加强乡村生态环境和文化遗存保护,发展具有历史记忆、地域特点、民族风情的特色小镇,建设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韵的魅力村庄和宜游宜养的森林景区。可用林场和水面等资产资源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文件提出,推动城乡协调发展,提高新农村建设水平。加快国有林区防火应急道路建设。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和美丽宜居乡村建设。全面启动村庄绿化工程,开展生态乡村建设。加大传统村落、民居和历史文化名村名镇保护力度。开展生态文明示范村镇建设。鼓励各地因地制宜探索各具特色的美丽宜居乡村建设模式。实施脱贫攻坚工程。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因人因地施策,切实把民生项目、惠民政策最大限度向贫困地区倾斜。
文件要求,深入推进农村改革,增强农村发展内生动力。健全农业农村投入持续增长机制。加大对农产品主产区和重点生态功能区的转移支付力度。推动金融资源更多向农村倾斜,积极发展林权抵押贷款,完善森林保险制度。到2020年基本完成土地等农村集体资源性资产确权登记颁证、经营性资产折股量化到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健全非经营性资产集体统一运营管理机制。完善集体林权制度,引导林权规范有序流转,鼓励发展家庭林场、股份合作林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