缓歌慢舞凝丝竹“梨园”兴盛梗阳春 ——访兴盛票友团 作者:郭星宇 时间:2016-01-22 次数:224 语音阅读:语音阅读
  
  
  “那时节娘不念我父年迈,斩宗保,念什么我这父子的情怀……”在饲料公司的一间百十平米屋内,鼓乐声声,晋剧唱腔珠圆玉润,声音时而裂石穿云,时而细若游丝,乍一听还当是什么专业剧团来这里演出。进去一瞧,嗬!座无虚席,台上的晋剧表演《见太娘》演出正酣,台下听众围坐在煤炉旁听得津津有味。这是我县业余戏曲团体——“兴盛票友团”每周一下午在这里上演的固定一幕,至今已演出170余场。“兴盛票友团”虽是业余团体,由戏曲爱好者们自发组建,但成员们在台上的一招一式,一颦一笑,都展露出一定的功底。
  提起票友团的成立,团长张发的话匣子一下子打开了:“大前年的夏天,我和几个戏迷朋友……”
  兴趣使然,然坚持至今
  兴盛票友团成立于2013年6月,成立之初只有十来个人,除去文武场,演员只有寥寥数人。据团成员介绍,票友团刚刚成立的时候,没有设备,也没有场地,票友们无人受过专业训练,都是因爱好戏曲而聚在了一起。团里大多数成员是退休在家的老年人,年纪大了,不比充满朝气的年轻人耳聪目明,行动方便。然而“兴趣”就像一块磁铁,牢牢吸住了老人们的心。
  张发,兴盛票友团团长之一,县原质量技术监督局负责人。他告诉我们,票友团最初的演出场地并不在饲料公司,而是在饲料公司往南五百米的一处宿舍大院内。“因为是露天演出,常常会遇到一些突发状况,比如夏天的时候演员刚就位,突然却起风下雨了,而冬天是最难熬的,到了寒冬腊月,气温太低,简直冻死个人。”尽管如此,票友团的成员们谁也没有过一句怨言,不管排练还是演出,大家都随叫随到,全身心投入,排演剧目,沟通协商,克服遇到的种种困难。正是由于这份坚持,兴盛票友团延续至今,并不断发展壮大。
  在宿舍院露天演出,常常会受天气制约,流动性大,设备装卸、场景搭建费力费时,终归不是长久之计。在发展团队的过程中,张发和大家一直在积极寻找更加适合的场地。一次偶然的机会,他们发现饲料公司院内有一处百十来平米的空房,通过数次协商沟通,他们借用了这处空房作为演出场地,解决了当时的燃眉之急。票友们告诉记者,像这样的事情不胜枚举,“老团长,就是好,把我们都团结在一起。”两年多来,张发为了票友团的发展东奔西走,搭建场地、购买设备服装、排练新戏、外出表演沟通事宜等等,他总是任劳任怨从不喊苦叫累……虽是兴趣使然,但又早已跨越于兴趣之上,成为自己生命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票友团的其他成员也一直在坚守着,早上五点半,就有票友去怡心园练基本功、吊嗓子,没有专业老师指导,他们就自己摸索,互相交流、互相帮助。靠着私下的练习,背台本、记唱词、练身段、排节目,一步一步走到了现在。面对困难的时候,他们没有退缩,迎难而上;而面对现今的成绩,他们欣喜,却没有停住前进的脚步。因为坚持,票友团发展的路走得更加顺畅;因为坚持,戏曲艺术在民间得以传承;也因为坚持,他们的生命焕发出无限的光彩。
  同样的,戏迷观众们也为票友团注入了无限的活力,有位票友告诉记者,退休之后他只有靠打麻将来打发时间,而自从接触了票友团的演出,麻将也不打了,天天就盼着周一能快点到来,有时候兴致来了,他还会在热场的时候上台吼上两嗓子,心里特别畅快。无论严寒酷暑,每到星期一下午,往往离开场还有半小时,屋子里头就挤满了人,二胡声、铙钹声、唱戏声、喝彩声,声声不息。台上的演员们唱戏唱得响亮,台下的观众们看得过瘾,面对这些,张发感慨道:“只要付出就一定会有回报。”
  戏曲之魂,魂去往何方
  戏曲是中国国粹,它源远流长、形式多样、反映生活,是一种高度综合的汉民族艺术,凝聚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学思想精髓,闪耀着独特的艺术光辉。而戏曲艺术发展至今,一方面时代赋予它更多的内涵和新意,一方面它却在渐渐流逝。随着各种新潮思想与艺术的出现和涌入,戏曲与人们的生活渐行渐远,尤其是年轻一辈,喜欢听戏的寥寥无几。
  一路走来,风雨兼程,兴盛票友团在三位团长张发、付小明、赵连红和成员们的共同努力下,日益发展壮大。现在团内成员文武场有十六七人,演员达到20余人,小生、老生、花旦、老旦各类角色应有尽有,当中刘铁链老人年纪最大,今年已经78岁,年纪最小的张春梅38岁,成员们来自清源、姚村、北格、桃花营、常庄各地。团里日常表演的代表剧目有《金水桥》、《武家坡》、《空城计》、《走山》、《见太娘》等,除了表演日常剧目外,成员们仍在积极排练新剧,争取每次都能带给观众不同的表演,满足观看者的更高的要求。而随着名气的增长,兴盛票友团好评如潮,观众队伍也在不断扩大,甚至会有戏迷专程从小店、晋源赶来,只为观看一场“兴盛”的演出。
  然而,票友团的发展之路还是困难重重,有很多问题亟待解决。“兴盛票友团”是自发组织的团体,场地装修、设备购买,还有水电这些都需要自费。不仅如此,因为场地受限,所有服装和一部分道具都堆放在5平米的后台内,演员们挤在里面化妆、换衣服、搬送道具,进进出出,非常不便;屋内没有暖气设施,到了冬天,只能靠烧煤炉来取暖,尽管如此,屋里温度仍然很低,老年人的抵抗力差,一些年迈的演员有些吃不消,稍不留神,就可能感冒得病。但就在这样困难的条件下,票友团成员依然没有放弃,尽心尽力唱好每一出戏。
  票友团的成员常卯德告诉记者,几年下来,每次过来捧场的观众少有几十人,多则上百人,尤其是到天气转暖的时候,门窗一开,屋外头都站满了人,特别热闹。大家过来听听戏,聊聊天,一起乐呵乐呵,既充实了生活,又增进了感情。提到今后的发展,团长张发告诉记者:“我们将继续精益求精,在节目内容上好好下功夫,排练出精品特色剧目,争取到更多外出演出机会,打响知名度;希望观众们也积极参与进来,丰富大家的文化生活,提高文化水平。”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兴盛票友团的发展正是当代民间戏曲团体发展的缩影。民间剧团雨后春笋般的出现,很大程度上带动了传统文化在民间的传播;而在文化多元化的冲击下,民间剧团还肩负着与时俱进的文化使命。这是历史必然、时代需要,也是民间团体自身发展的现实需要。“兴盛”将如何兴盛下去,相信每一位票友们的心里都已经有了答案。
  
CopyRight 2005-2025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清徐县融媒体中心
清徐融媒 ( www.cuduwang.com) 版权所有,未经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新闻热线:0351-5724342 5729429 地址:美锦北大街118号(原县质监局办公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