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曾经读过这样感人肺腑的语句:娘在,兄弟姐妹是一家;娘不在,兄弟姐妹是亲戚!娘在,家就在。是呀!家和娘就是这样,深深地镌刻在了每一个人的心底。只要有娘,就能感受这个家的和睦与温馨,就能找到回家的感觉。娘,永远是我们心底最温暖的家。
母亲81岁高龄,拥有了四世同堂幸福的大家庭,但由于身体原因已经不能自理几年了。无情的岁月将她的身体削刻得瘦瘦弱弱,说话的声音变得低低的,眼睛失去了以前的神韵,就连老人家的身高和体重也判若两人。尽管这样,母亲还是顽强地与命运抗争着,虽然忘记了如何吃饭、喝水,甚至刚刚发生的事也会记不清楚,但是唯独不忘的就是我们五个子女的名字。无论是谁,只要在她身边一站,不用说话,她就能准确地喊出我们的乳名。此时此刻,听到母亲用微弱的声音准确地呼唤着我的乳名,我泪湿眼眶!因为那是一种亲情的牵挂,是一种亲情的幸福,更是一种亲情的感动!
记得小时候,父亲在城里上班,母亲在农村老家。按现在的话说,母亲就是个“女强人”,是干嘛嘛行,只是脾气暴躁。记忆中,我经常跟着父亲去他厂里玩,跟母亲时间少一些,因为跟着她不是挨揍就是挨骂,那时候也恨过母亲,觉得她不像别的母亲那样疼爱孩子。我7岁时,父亲就去世了,打那以后,母亲的脾气变得更坏了,对我们几个张嘴就骂抬手就打,让我觉得家里一点温暖都没有,萌生了离开的念头。17岁那年,我真的离开了家,去投靠了姨妈,并在她那儿找到了一份工作,迈开了走向社会的第一步。
在离开家的那一年里,说不想家那是假的,但每当想起在家被母亲打骂的情景,就强忍着想家的念头。晚上孤独难眠时,偶尔会起床伏在桌前往家里写封信,报个平安。第二年,我回家过春节时看到母亲老了许多,从来没说过暖人话的母亲对我说了声——“以后别再出去了”。我转过头去流泪了,因为我知道倔强的母亲也在牵挂和思念着自己的孩子。
1997年,我也有了自己的孩子,便把独自生活在农村老家的母亲接到城里来,给我看孩子。刚来那会,我经常看到母亲趴在楼房的阳台上往外望,我知道她又想念生活了几十年的老家了,那里有邻居唠嗑,还能到菜园里种点菜,天天忙忙碌碌的。俗话说:“养儿方知父母恩”。是啊,有了自己的孩子我才知道母亲拉扯我们兄妹五人多不容易,在那物资匮乏的年代里,没有了父亲,她能让我们活下来已属不易,而且我们从没挨过饿,穿着甚至比其他完整家庭的孩子还整洁一些,这一切都归功于母亲吃苦耐劳的干劲和倔强不认输的精神。记得每年到了冬天,母亲的手指头都用白色胶布缠着,每个手指头都裂开了小口子,因为她每晚都点着煤油灯缝补到半夜,给我们做衣服。趁农闲时,她还忙着给我们做鞋子,兄妹五人每人一双单鞋一双棉鞋。娘呀,每针每线都凝结着你的心血和爱啊。
母亲照顾了我女儿十多年,我一直都嫉妒女儿,我小时候常常被母亲打骂,但母亲一下也舍不得打她的外孙女,连我说孩子一句她都不愿意。现如今,我的女儿也已上大学,但母亲的身体却一天不如一天了。
以前的时候听《烛光里的妈妈》这首歌,心情是欢快的,觉得旋律和歌词都是优美的。现在守护在母亲身边,再听这首歌,我的心情却是压抑的,眼里不自觉地噙满了泪水,觉得这首歌就是为母亲而作:“妈妈,我想对您说,话到嘴边又咽下,妈妈,我想对您笑,眼里却点点泪花……”母亲,我多么希望您的身体能像以前那样硬硬朗朗的,多么希望您能像以前那样继续呵护训斥我们兄妹五人,多么希望这个家里能像以前那样继续洋溢着你的欢声笑语!
为母亲祈福,愿母亲健康长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