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几日去医院看病,碰到了一位大爷发牢骚:“老话说不怕没钱,就怕有病。年纪大了得了病真麻烦,子女忙于工作,医院专业的护工又少得可怜,住院陪护身边连个人都没有……”
护工,也就是人们常说的陪护者,他们的工作主要是对病人进行生活方面的照顾,包括梳头、洗脸、喂饭、擦身、料理大小便等,有时还要陪患者聊天、散心。这个群体的出现,是在医疗卫生体制发生转变、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的矛盾下,对护理质量需求提高的产物。
但是就这样一个人群,近年来也受到了不少质疑。这些质疑,有些来自患者、有些来自医生。患者的质疑,主要针对某些护工不够细心、尽责,甚至亏待患者;而医生护士的质疑,则主要针对护工文化素质较低、缺乏基本的医学知识和护理技能。有调查显示,护工虽然可以照顾患者的生活起居,但是对于疾病防治、治疗原则、饮食种类、用药知识、输液速度等知之甚少。而且他们大多是个体从业者,流动性大,缺乏劳动保障,法律意识淡薄,责任范围也不明确。
面对护工市场现存的矛盾与问题,建章立制固然重要,病患与护工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尊重也同样重要。一方面,护工需要有更多的职业成就感和尊严感,另一方面,护工应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真正用心照顾需要照顾的人群,让病人安心、家属放心。
在文明成熟的社会中,职业不分贵贱,都应受到尊重。关注护工群体,倾听他们的心声,促进护工行业的健康发展,也是为了让我们每一个人在有需要的时候,都能得到相应的呵护。护工的努力付出,其实也是对社会进步的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