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童年,正处在日冠侵略,战乱不断,民不聊生,饿殍遍地的时代。我的家乡清徐县,流传着“穷汉的三个旺月子,南瓜、枣儿、玉茭子”的民谚。虽然举国上下,丰衣足食早已实现,正在欢天喜地奔向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但儿时食不裹腹,衣不蔽体的日子,却总是难以忘怀。左邻右舍嘴里经常念叨着的“穷汉的三块旺月子,南瓜、枣儿、玉茭子”,的悲苦声音,还时不时地会在耳畔响起。
这穷汉的三个旺月子,指的是农历的七月、八月和九月。这时候,南瓜滚满一地,玉茭子立秋以后已经上籽,枣儿到了白露已经两头红了,对于缺吃少穿的穷人来说,可就是到了不愁没米下锅的旺月子了。其实,南瓜在“清明前后,种瓜点豆”的三月天,就在渠堰、地边、房前屋后种下了。经过四月的生长,到了五月天,那鲜艳夺目或橙黄或杏黄的南瓜花便开满一地,馨香扑鼻招蜂引蝶。过不了多时,一个个的小南瓜便挂在蔓上了,长到拳头大小时,就可以充饥,不过,不是万般无奈也舍不得采摘。有实在揭不开锅的穷人家,也会将小小的南瓜连蔓上的空花一齐摘回家,上火煮在锅里,拌上点茭糁子、麦麸子之类充饥。经过五月、六月的生长,到了七月天,那南瓜可就长大了,一般地说,就舍得采摘了。农家将南瓜切成薄片,再加上点茄子、豆角等菜蔬,里面拌上点米面或将玉茭子在擦子上擦成细颗粒,做成拨烂子,那真是吃了还想吃的美食。
又农谚云:“立夏种茭子,小满种植谷。”可经验丰富的农人,只好看到在暖暖的春日里,地温升高了,植被消通了,在谷雨前后就开始种茭子了,至于玉茭子,在三月清明(节)前后也就下种了。经过四月、五月的生长,到了小暑、大暑的七月天,播种的早,日数短的嫩玉茭子也就可以采摘充饥了。我记得小时候,如果有那一位小朋友,手里举着一个用筷子扎着热得烫手的熟玉茭子,那可是人人羡慕的呀!到了立秋之后的八月天,玉茭子已经大面积地日渐成熟,那颗粒饱满的嫩玉茭子完全可以采摘回来当饭来吃了。每到吃饭时份,全家人围坐在一起,熬上点汤饭,手里捧上个香甜沁心的新鲜嫩玉茭子,内心的惬意,全写在脸上。不过,能让玉茭子长到秋分之后,就是成粮了,产量也比吃了嫩玉茭子划算,精打细算的人家,一般也不会海吃憨吃嫩玉茭子的。
枣儿到了“白露枣儿两头红”时,红红的枣儿挂满了枝头,小孩子们手里拿一根竹杆,上面捆绑上一个铁丝勾子,挑选一只红红的大枣勾下来送到嘴里,那种享受是城里人无法想象的。对于缺吃少穿的人家来说,那就是完全可以当饭吃了。大人们在口袋里装上一把,在劳动时压饥,回到家里时品赏大红枣儿的美味。到了秋分节气枣儿就收打了,会给贫困的农家增加一笔不可少觑的财富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