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牢记使命勇于担当
春发夏长,秋收冬藏,在这样一个刚刚收获完金秋硕果的日子里,清徐报社新老同仁及文友们欢聚一堂,共同回顾清徐报的发展历程,共同庆祝第十六个记者节!
21年来,清徐报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单一到多元,初步形成了一个以报为基,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发展的主流传播平台,在县委的正确领导下,报社全体同仁坚持党性原则,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的中心工作,全力服务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不计条件、不计得失、不计待遇、勇于创新,默默奉献,砥励奋进,无怨无悔地贡献着各自的青春与智慧,把清徐报办成了让县委放心,让人民满意的舆论阵地。
今天,我们以自己的方式来庆祝记者节,这是展示我们新闻工作者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和团结拼搏的良好状态,是为了进一步提振士气,凝聚人心,激发斗志,展示新闻人应有的风采。“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继续踏实工作,深化“三学三知”和“三我、三互”活动,为实现弊革风清,开放包容,产业低炭,城乡一体,田园秀美的全省综合实力强县而做出更大的贡献!
光荣与梦想
张见素
说实话,这个舞台实在寒酸。裸露的土色台面,笨拙老旧的照明,土色的背景,除了今天的庆祝主题,没有任何别的装饰。不比一般人家婚庆时的T台,遑论金碧辉煌、灯光灿烂、绚丽夺目的晚会舞台。
但这不影响报社这一群人欢度自己的节日。节日的主题是“光荣与梦想”。这几个大字,写在本色的背景墙上,倒是比挂在缤纷富丽的帷幕上更显得真实,也更觉得荣光。感恩的心,奉献,我们在路上,新闻人永远是年轻,明天会更好……他们用自己的形式,给自己过节。
对于大众来说,这是个无关痛痒的日子。即使偶然间听到或者知道,也大多听而不闻。如果真有人关注,也未必是好事。因为有少数记者,常常忘记记者的神圣和职责,家长里短,花边八卦,鸡零狗碎,扰乱视听,唯恐天下不乱、人心尚古。
但这一群人不是,有《清徐报导》作证。
无论是综合新闻还是热点关注,没有无限放大的丑闻,没有危言耸听的恶搞。当然我们没有生活在真空里,身边肯定有不尽人意的地方。而他们的态度真挚恳切,批评言辞温婉,针砭恰到好处,保持了新闻媒体的导向和纯洁。
无论是地方专版还是文化生活,没有夸夸其谈的浅陋,没有空洞无物的庸俗。写人物,人是大众楷模;写风景,景是地方特色;写读书,充满智慧;写生活,充满情趣。
每一张报纸,每一个文字,每一幅插图,不仅展示着这一群人的才华,而且传递着这一个集体的价值取向。
新闻人,是一群走在路上、置身现场的人。也就是说,版面之后,文字之下,才是真正的行者。据我的了解,他们除了按时奉献给清徐人民精神的大餐之外,还肩负了扶危济困的爱心使者使命。工作中,他们不仅发现线索,而且还解决困难。贫困患者,贫困学生,孤寡老人,残障人士……这些生活中的弱者,都是他们帮助的对象。倡议社会进行爱心捐助,或者为爱心人士和需要帮助的人牵线搭桥,点点滴滴,都是版面之下、文字之后的又一份温暖。这份温暖更实际,更深入人心,也更需要一点精神。他们说:“挖掘一篇篇有价值的新闻,传播一曲曲动人的华章。记者的眼睛是一束光,照亮所有的黑暗和迷茫。”所需要的,正是这样一种精神。《清徐报》1994年复刊,风雨兼程二十多年,记录了清徐的每一个足迹、每一点变化,培养了无数安贫乐道、坚守阵地的新闻人,成就了无数眷恋家乡、热爱文艺的文朋笔友。今天,他们不仅经营新闻报纸,还有网站、电子报、手机报、语音读报、微信公众平台。每一个台阶,都踏实有力;每一个窗口,都有声有色。2872期报纸的厚度里,存放着清徐20多年的历史,浓缩着清徐报人满腔的热忱和无穷的智慧。“记者不是一个青春的职业,但记者这个职业却永远需要青春的朝气和活力。”在这个团结、上进、朝气蓬勃的集体里,新闻人永远是年轻。
暗淡的灯光无损于行者的光荣,没有红地毯的舞台依旧可以成就梦想。
祝愿勤奋正直、无私奉献的记者朋友们节日快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