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量在偷跑? 作者:张恒 时间:2015-11-04 次数:115 语音阅读:语音阅读
  
  
  消费者很恼火,运营商很委屈———这几乎成了当下通信资费问题上的惯常模式,哪怕在运营商终于妥协,推出流量不清零的政策后,依然引起新一波质疑:新政策实施第一个月,流量跑太快。有些消费者纷纷在社交媒体中吐槽,10月里,“9天用完了平时30天的量”、“1秒用掉二三百兆流量”、“1天使用了近550MB的流量”等情况,有人因此调侃道:“月底它不清零,可它月中能清零”。
  一时之下,更多用户查看自己流量,感觉自己也遭遇了同样问题,舆论场里,因流量清不清零积累的问题,再被引爆。《南方都市报》刊文调侃运营商《流量不清零却是掺了水》,作者孙不熟写道,表面上看,利润数百亿的电信业巨头,可能不会为了一点蝇头小利用这种偷鸡摸狗的招式,但“电信运营商的利润额虽高,但是利润率不高。由于多年激烈的内部竞争,联通和电信的利润率只有约5%了,移动也降到了16%,随着对中央提速降费政策的继续实施,三大运营商未来的利润率还会被压低。但是,作为国资委下属的重点央企,三大运营商背负着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目标,电信行业的KPI考核之严厉也是出了名的……情势所逼,下属公司耍点小聪明,其实不奇怪。”
  有了“犯罪动机”,再来看“犯罪条件”。在诸多评论者看来,因为技术上的不透明,三大运营商想要做点小动作,实在是方便得很。《长沙晚报》则刊登庹新岗的评论,质疑运营商的应对问题:“核心数据就在运营商手里,运营商不摆事实讲道理,而是任凭消费者瞎猜,哪能不出问题?虽说用户的流量使用情况涉及个人隐私,但当用户自己找上门来时,是不是应该有一个逻辑上站得住脚、证据比较充分的回答呢?”再加上有消费者拿到运营商返还的话费,更是让人觉得运营商心里有鬼,被发现后急于息事宁人。
  然而,在熟悉运营商流量规则的专业人士看来,这些指责并不成立。通信类行业网站飞象网总裁项立刚就认为从技术上偷跑流量的可能性非常小:“电信运营商的计费系统是一个严格管控的系统,工信部一直有管理和检查,任意修改数据是违法行为,是要承担法律责任的。同时这个计费系统,由两个步骤完成计费,一个计量,一个批价,计量是根据用户的使用情况计话时长、流量、短信条数,这个计量是封闭的,不能被任意修改。批价是根据量的多少,再按不同价格核定费用量。也就是说,流量不清零,这只是批价,它和计量是没有关系,不可能因为流量不清零,调整计费系统影响到流量跑快了。”而《华西都市报》也刊登通讯行业资深人士孟懋扬的看法,认为很多人流量增多是因为9月和10月有很多APP新版发布,升级时可能产生流量;国庆长假期间,用户在户外时间增多,使用WIFI减少,都会增加流量的使用。
  三大运营商实在该向这些专业人士学习如何回应舆论质疑,跟轻描淡写地让用户自查,或者简单粗暴的“绝不可能”相比,这些专家的分析,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逻辑链条,不但给用户流量增加提供了合理解释,也交待了运营商流量系统是如何运转的———而这,才是消费者最关切的问题。正如《工人日报》刊登评论所言,流量消耗快,到底是BUG还是故意为之,运营商必须说清楚。《新京报》也刊文指出:“运营商们的流量计费系统到底是怎么设计和运作的,这一计费系统由谁来监管、如何监管,公众对此几乎是一无所知。一方面运营商内部掌控着流量计费系统,另一方面,作为企业,运营商有追逐利润的动力,在此情况下,流量计费的公正性如何让人信服?”
  信服。关键问题仍在此处。从一开始流量要不要清零,运营商就一直拖拖延延,即便在高层不断表示关切之后,仍然不情不愿,留了一个“上个月剩余流量只能顺延一个月”的尾巴。这种种态度,都给人留下运营商在想方设法克扣用户流量的印象,而“偷跑流量”的假设,正好契合了这种印象。所以正如论者井桥夕投书《京华时报》所言,“偷跑流量”争议的背后,反映的是对运营商的民意,“是用户的一种期待,对‘提速降费’加快推进的合理期待。”
  期待之外,也让人看到消费者与运营商之间关系之紧张、猜疑之深,已经很难通过双方的沟通予以平息。《北京晨报》的评论颇有代表性:《流量是否走快不应自说自话》。甚至在作者看来,由于目前承担监督运营商职责的工信部“与电信运营商属于‘父与子’的关系,所以,由工信部门对‘流量不清零’后流量是否走得更快进行调查,其所得出的结论,也并不一定能够真正让消费者信服。”在他看来,应该尽快“将电信计量监督纳入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工作范畴,由其对电信计量进行监管,才会有利于更好地防范电信计量缺斤少两现象发生。”
  这种建议是否可行,留待电信监管部门判断。但这场风波,确实给工信部门提了个醒,消费者对运营商的不信任,已经到了必须要重视的地步。如果商家和消费者之间,难言信任,这个市场,也难言健康。仍然具有垄断性的运营商,可以不重视消费者的信任与否,但作为行业的监管者,从一个行业的未来考虑,却不能不重视。否则,今日之猜疑,必将在未来有所反应。正如几条证据并不扎实的偷跑流量猜测,就能引起舆论场里对运营商的巨大质疑一样。
  
CopyRight 2005-2025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清徐县融媒体中心
清徐融媒 ( www.cuduwang.com) 版权所有,未经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新闻热线:0351-5724342 5729429 地址:美锦北大街118号(原县质监局办公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