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月15日,年过六旬的杜培文、杜纯文、杜建文、杜幼文、杜秀文和培文丈夫杨日胜、建文妻子郭建华一行七人,风尘仆仆自驾千里,从成都来清徐瞻仰抗战遗址,缅怀父亲杜心源等前辈。
杜心源(1907—1985),山西五台县人。1925年参加革命,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3年北师大毕业后,受党组织委派到太原成成中学任教,曾任国语教师、教务主任。他一生任劳任怨,忠心耿耿,为党工作,在抗战中失去了三个孩子,他的妻子林若,1934年毕业于太原女子师苑学校,思想进步,因杜心源同志长期从事地下工作,他要求妻子为了革命事业,对外一直保持灰色身份,在阎锡山大搞白色恐怖时期,他经常秘密委派妻子转送机密文件。1937年9月,成成中学疏散至清源城,校部驻中山公园(民国初由城隍庙改建)。杜心源与校长刘镛如(曾任国家财政部副部长、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党委第一书记等职)、训育主任焦国鼐(曾任山西省副省长等职)被称为成中三“巨头”。成中举校从军,成立师生抗日义勇队,杜心源任政治教官。之后转战抗日、解放战场,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中共四川省委书记、省政协主席、省人大主任等职。
成中驻清徐时间不长,但影响很大。当时师生员工约400人。课程实行“双半制”,即半天在校上课,半天到校外宣传抗日。学校举办了夜校,组织了宣传组。动员各界人士晚上到成中听时事课、学唱抗日歌曲。宣传组出墙报、编印“每日新闻”等战报,散发传单,在街头演出《放下你的鞭子》等活报剧。成中师生还到县城附近的马峪、六合、罗家庄、孔村、吴村等村庄,向广大农民宣传抗日。八路军驻晋办事处主任彭雪枫将军、第二战区民族革命战争战地总动员委员会人民武装部部长程子华等首长,专程来清徐中山公园为成中师生和当地牺盟会人员做抗战动员报告。10月10日,成中举校从戎。“成成中学抗日义勇队在清源北关骡马店成立。师生踊跃报名参加,其中有父子兵(刘镛如、刘海青)和不少兄弟兵,如徐沟高重生(又名高一峰)、高铭生,刘村人董理安任三中队副队长。
义勇队荷枪实弹(武器弹药由太原八路军办事处和牺盟会太原中心区拨付),进行训练。11月5日,野外进行班排攻防演习,返回途中演习防空之时,遭日军飞机空袭。当日,抗日义勇队更名抗日游击队。与清源地区加入成中游击队的数十名青年连夜撤出清徐,进入吕梁山区,继而转战晋西北,血沃大青山,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抗战的光辉篇章,被誉为全国“青年运动的一面旗帜”。
杜心源和他的同志们在白色恐怖时期,与校内外反动势力作了顽强的斗争,呕心沥血,为党培养输送六百余名革命干部,有一百余人先后担任了地师级以上军政领导干部。
杜培文一行,怀着崇敬的心情来到原中山公园、火神庙,瞻仰成中抗战遗址,缅怀父亲和前辈们的光荣业绩。他们还向县档案馆赠送了《艰难的奉献—杜心源纪念文集》上、下册,并参观了“清徐抗战记忆”展览。
郭维忠《红军名将彭雪枫点燃清源抗日烈火》一文说:“成中组织了清源、东于等地青壮年200余人一齐到离石县后,成立了抗日游击队。”现有资料对成中在清源乃至撤到吕梁山的人数多为“400余人”,并有“200余人”、“320人”之说。说清源、东于“200余人”,似有夸大(贺文称“有几十名农民参加了义勇队”)。史实不可考,故用“若干”。
同仇敌忾,共赴国难。成中和清源抗日健儿,转战晋西北,血沃大青山,为民族解放立下汗马功劳,也为清徐历史增添了光彩的一页。
注:上文参见贺寿棋《记成成中学师生游击队》(载《山西文史资料》第35辑)、《彭雪枫将军在清源》(载《清徐党史资料》1986年第一期)和《成成中学校史》、《杜心源纪念文集——艰难的奉献》等资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