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当小外孙断然拒绝我和老伴往他口袋里塞钱时,我从小到大离家求学时的许多往事,便一一涌现在我的眼前。
1949年10月,“中国少年先锋队”成立了。当时我正在家乡的县城读高小,被发展为第一批少先队员。周末放学时,老师要求下周一到校时带上三角钱,买一条红领巾。想一想红旗的一角,将要飘拂在自己的胸前时,心中的激情油然而生,一进家门便兴致勃勃地将这个好消息告诉了妈妈。在妈妈的笑声里,我问:“咱家有这三角钱没有?”妈妈笑呵呵地说:“有!德茂子(我的爱称)!放心吧,明天走的时候,妈一定给你三角钱,让你买上这条红领巾。”
由于父亲长年在外,哥哥又在外地上学,我便成了母亲最为可靠的劳动力。每逢周末一进家门,扫院、抬水、磨面、碾米以及去地里干活,直到星期天下午离家再去学校,一直忙得不可开交。就在忙碌与吃饭的间隙,我对家里有没有星期一必带的三角钱还是不太放心。于是,偷偷地打开妈妈后炕里的小柜,看一看那只放钱的小纸盒,可里面确实一分钱也没有,真让我担心,究竟能不能带上这至关重要的三角钱。妈妈好像也看出了我的心思,便不停地对我说:“德茂子,你放心吧!咱家虽然穷,但让你上学的事,妈妈一定不会耽误了的。”说归说,到我走的时候,真正地钱到手了,才是硬道理。
时间真是飞快,已经到了我离家去学校的时候了。当我背起书包时,只见妈妈从箱子里,拿出了一个圆鼓鼓的小包,递到我的手里对我说:“这是妈妈攒下的一斤南瓜籽,你拿上去县城的西门坡上,卖上三角钱交给老师,你就能戴上红领巾了。”我接过了妈妈给我的瓜籽包,想着妈妈一年四季的辛劳与对我无微不至的关爱,想着我与弟弟每年春节,将一个冬天里,妈妈攒下的瓜籽都炒得吃掉时,真是追悔莫及,眼里不由得淌下了一串泪珠。心里默默地说着:“妈妈,放心吧!我一定努力学习,绝不辜负你对我的希望。”
在住高小两年的时间里,每次周末回家又离去时,我再也没向妈妈讨要过零花钱,总是利用课余时间,去到县城的旧城墙上挖采“地骨皮”、“甜根根”(即甘草)“车前子”,去药材公司卖掉,挣得三角、两角,用于购买学习用品。
读完高小,来到太原读师范是每半年回一次家,家里的经济状况依然没有改变,所以,穿衣服从来也没有羡慕过城里衣着讲究的同学。穿妈妈补过的衣裤和妈妈亲手制作的农家靸鞋,心里非常坦然。每逢学校开学季,即使从家里带点钱,也只带一元或两元,够买个文具即可。只是妈妈将乡村独有的玉茭子、黄豆在火上炒熟了,装在一个干净的口袋里,让我带回学校与同学们分享。每逢学期末放假回家时,为了不花车费与同学相约,连夜行走四十公里,到第二天清早,就已经回到了妈妈的身边。
时间回到了1956年,我已经在读中师二年级了,国家实行了统购统销的粮食政策。我们这些能吃能喝的青年学子,就显得吃不饱饭了。这时候,农村有家的同学,便成了班内同学们的期望。每逢开学之时,同学们都等待回到村里的同学归来,能带上炒豆豆、炒面茶以及红薯、山药蛋、红枣、核桃、山里红等好吃食。在开学之初的日子里,我们的宿舍里,总是充满了欢声笑语与团结友爱的气氛。
时间过去六十多年了,当年母亲的一包南瓜籽,,不仅照亮了我的求学路,简直是照亮了我的人生路,造就了一生勤俭持家艰苦朴素的好习惯。现在我们的生活条件好了,总想让下一代的人过得幸福快乐。每当小外孙上学时,总怕他在外想吃点什么,或与同学交往时不要小气了,或者学校要交什么钱时,手头没有而尴尬,总要往他的口袋里塞点零用钱,可勤俭的家风使小外孙一次次地断然拒绝。但愿吃苦耐劳勤俭节约的精神代代相传,让国家更富强,人民更安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