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也不知道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认识柴静,更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喜欢上她。记得给我印象最深的一次是她的文章《采访是一场抵达》。近来阅读了柴静的《看见》,字里行间,令人震撼,更觉得柴静是有傲骨的一个人。
看到书名,有一种莫名的沉重感。我认为读的速度过快是对这本书的不尊重。一本书,二百八十八页,二十个章节,二十六万字,能描述的不算多,内容的厚重感却绝不允许你匆匆掠过,打开品读让人不禁停下来深思,合上又让人不舍。
《看见》这本书是以柴静的眼睛为主线的,大多篇幅以微角度写了中国10年来的社会变迁,写了社会现象的思考,里面有很多在我看来的能引起思考的语言。辞藻并不华丽,但是文字达练不矫情,当然,书中有些叙述是点到为止的,描述的很隐晦。再就是这本书里,文字磅礴有力,掷地有声,软着地能有大声音。书里有大量的写景白描,倒是不错。书中具体的内容,写了山西孝义煤矿带来的污染,写了双城创伤,,写了同性恋,写了体制内的两会,写了土地改革中的矛盾,写了药家鑫事件,写了非典,写了汶川地震,这十年内发生的一部分大事。
身处网络时代的我们,面对形形色色网络信息,我们又是否能像柴静一样去关注真相,关注事件本身,面对社会又是否能多一份理智。像书中讲到的许多新闻事件,像华南虎事件等,当时的人们在看到新闻报道后是热议纷纷,网友的批判声也能压过新闻的本身,然而看过这本书后,有人会后悔曾经的妄下论断,也有人会因为刺痛的伤口而开始谩骂。而我觉得在许多事情发生的面前,不必急于下结论,发表意见,很多时候眼见不一定为实,换一个角度或许你会发现真相。对真相的拷问与挖掘,理智对待我们所见的不公,也许是我们该学会的一种能力。
《看见》这本书便是毫不遮掩地将生活中的那些边缘化的问题暴露在了我们的面前,但是与之同时,我看到了人性,我感受到了温情,它让我相信,前方会有光明。之前并不了解柴静,也不了解新闻。在读完《看见》之后,我想说:感谢你的存在。感谢柴静让我了解新闻背后的东西,那里不仅有事件本身,也有人的七情六欲,这是人之常情。
《看见》这本书是柴静十年的心路历程,我自认阅历尚浅,她所抵达的高度是我不能触及的,但也正因为这样,读书的意义就显得更深远,从读书中经历他们的心路,在自己的领悟中成长,才能看见真实的自己。
《看见》是知名记者和主持人柴静讲述央视十年历程的自传性作品,既是柴静个人的成长告白书,某种程度上亦可视作中国社会十年变迁的备忘录。十年之间,非典、汶川地震、两会报道、北京奥运……在每个重大事件现场,几乎都能发现柴静的身影,在书中,她记录下淹没在宏大叙事中的动人细节,为时代留下私人的注脚。一如既往,柴静看见并记录下新闻中给她留下强烈生命印象的个人,每个人都深嵌在世界之中,没有人可以只是一个旁观者,他人经受的,我必经受。书中记录下的人与事,是他们的生活,也是你和我的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