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四回唐尧建都陶唐镇虞舜耕田鹅池村
相传在父系氏族社会后期,尧为我国黄河流域陶唐氏族部落联盟的领袖,也是中华民族的三皇五帝之一。他姓伊祁,名放勋,号陶唐氏,史称唐尧。
尧开始生活于陶,后迁于唐,即今河北涿鹿、怀来一带。尧担任部落联盟首领后,由于永定河、南洋河连年水患,迫使尧带领部族迁徙。他们知道,往东去是浩瀚的大海,于是尧带领部族,向西部高处进发,越过了太行山,来到山西境内,寻找选择适宜生存的地方。
话说这天,尧率领部众,来到当时的尧城。只见这里地势平坦、气候宜人、雨水充足、地肥水美、草木茂盛,又有东来的嶑峪河(源于榆次)、南来的乌马河(源于太谷),正是理想中的生存之地,于是他们选定这块风水宝地,并在此建都创业,开荒垦地,饲养六畜,繁衍生息。
自帝尧陶唐氏在今尧城建都定居后,当时人就把尧的定居处称为陶唐镇,尧城是后人对此地的俗呼名。
尧城村西北八里,清源县城东南三十里,就是历史悠久又极具传奇色彩的鹅池村。它的得名,原本来自唐尧虞舜。据鹅池老辈人代代相传,说舜本是鹅池人,因为这里是帝尧时期虞舜养鹅之地,故名鹅池。
话说某一天,尧徒步出来视察,来到鹅池村东南处,见田间一青年手执皮鞭赶牛耕田。奇怪的是,耕牛背上系着一只柳条筐,不知作何使用。帝尧驻足细看之下,才发现每当耕牛偷懒休闲时,青年人即口中一边大声吆喝,一边用皮鞭击打牛背上的柳条筐。尧大惑不解,便走上前询问耕田的青年:“牛偷懒时,你为什么不打牛身,而是鞭打牛背上的柳筐?”青年人看了看尧,慢条斯理地说:“牛替人耕田,本已十分辛苦,再去鞭打牛身,实实于心不忍。鞭打柳筐,牛受到惊吓,不偷懒也就行了,为什么非要鞭打牛身呢?”尧听了这些话,对青年的聪明、仁义、宽厚、心慈,十分敬佩,印象甚深。原来这耕田的青年人就是唐尧以后为帝的虞舜,而舜王耕田的传说也就是从此流传至今的。
直至现在,整个鹅池村落地势仍然十分低洼,村子四周筑有很高的护村堰,以防河水的浸灌,尚具“池”的形状。村东南(尧城在城东南方八里)有舜道地,可能是尧与舜两位先贤交往的道路。再往南有“早贤地”,盖为后人崇敬先贤而名之。(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