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六大认同 作者:钟军 时间:2015-08-21 次数:130 语音阅读:语音阅读
    
  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意识形态工作是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意识形态关乎旗帜、关乎道路、关乎国家政治安全。检验意识形态工作做得好坏,不是看口号喊得响不响,关键要看效果好不好。要把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能否赢得最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同,作为判断意识形态工作效果的重要标尺。
  一、加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教育,锻造信仰认同
  坚定的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根本。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之所以能够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当前,有的党员干部对共产主义心存怀疑,认为那是虚无缥缈、难以企及的幻想;有的不信马列信鬼神,从封建迷信中寻找精神寄托,热衷于算命看相、烧香拜佛,遇事“问计于神”,等等。与之相伴而生的就是对社会主义前途命运丧失信心,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失去认同。对此,习近平总书记一针见血地指出: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或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就可能导致政治上变质、经济上贪婪、道德上堕落、生活上腐化。可以说,理想信念的动摇是最危险的动摇,理想信念的滑坡是最危险的滑坡。对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迷失,必然会严重消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给意识形态建设带来颠覆性破坏。因此,对于党员干部来说,要增强他们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程度,最重要的就是坚定他们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
  二、阐明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与科学性,增强理论认同
  马克思主义作为我们党治国理政的根本指导思想,与多种社会思潮,多个舆论场,多个话语体系并存,其真理性和科学性受到了质疑和挑战。有人认为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了;有人认为马克思主义就是论证共产党执政合法性的意识形态,不具有真理性和科学性,把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性与学术性相对立;特别是在经济学、法学等学术领域,马克思主义研究被边缘化,甚至被污名化的现象较为突出。上述这些现象严重影响着人们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程度。因此,增强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认同是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认同的前提,也是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认同的科学途径。
  要增强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认同,关键是深刻阐明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与科学性。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体现在它深刻揭示了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过程和规律,具有普遍的适用性和长远的指导意义。
  要增强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认同,还必须善于用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方法剥掉当前各种错误思潮包裹的美丽外衣。例如,要让人们知道依宪治国、依宪执政与西方宪政不是一回事,不能用西方自由主义的法理学代替马克思主义法理学。此外,要增强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认同,通过努力学习,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自己的看家本领,这里最重要的是要做好知识分子的工作。增强知识分子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从而带动普通群众的认同。
  三、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大公约数”,汇聚价值认同
  当前,在多元多样多变的意识形态领域,在价值判断上出现了是非不明、善恶不辨的“中性化”、“模糊化”,甚至是“混乱化”的倾向,因此,当前迫切需要培育全社会共同认可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汇聚价值认同,进而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
  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能抵御西方思想文化渗透,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又能引领和整合各种社会思潮,也能在各种利益矛盾与思想差异中形成社会共识,有效避免利益格局变动可能带来的思想对立与混乱,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与向心力,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与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
  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价值共识,还需要高度重视中国梦凝聚价值认同的“最大公约数”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梦是一种形象的表达,是一个最大公约数,是一种群众易于接受的表述。”中国梦积淀着中华民族共同的历史、共同的利益和共同的价值,中国梦所内涵的价值理想涵盖了国家、民族、个人三个层面,包含了经济富裕、政治强盛、文化振兴、生活幸福等各个方面,能够为不同阶层、不同地域、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民族的人民群众所接受,已经成为当前广大人民群众价值观的“最大公约数”,为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提供了共同的价值目标追求,这对于引领整合多样化社会思想意识,激发广大人民群众投身改革开放事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四、唱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风景独好,凝聚利益认同
  凝聚利益认同,唱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风景独好,要特别强调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和制度取得了实实在在、举世公认的成就。尽管当前中国经济遭遇经济增速换档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经济增速由高速调整为中高速,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但经济增速仍然处于世界前茅,经济增量依然相当可观。事实雄辩地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路,走得对、走得好。这是当前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最为有利的优势和基础。
  二是国强民富和社会安定是广大人民群众最基本、也是最首要的利益需要。要系统阐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历史与现实的比较优势、韧性、活力、潜能,从维护切身利益的角度增强广大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感。
  三是要坚决批驳各种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错误观点。坚决批驳各种企图搞“全盘西化”、照搬西方政治制度的错误观点,绝不能让西方宪政、公民社会、多党制、三权分立、军队国家化等资本主义制度破坏和干扰中国的国家治理,绝不能让西亚北非的混乱场景和悲剧现实在中国重演。
  五、创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形成话语认同
  当前,随着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的普及,“话语权革命”正在形成,网络正成为舆论的主战场,与此相伴而生,网络民间舆论的话语权越来越大。这种情况对主流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和认同提出了挑战。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必须直面现实,创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体系。首先,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的话语权,要通过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媒体融合改革,大力发展主流媒体的新媒体平台,尽快占据网络舆论场主导地位。其次,要学会讲故事,创新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表达。尤其是在宣传正能量典型方面,要确保典型可信可靠、可亲可敬,决不能用编假造假的方式包装典型,也不能用拔苗助长的方式拔高典型,更不能用“开小灶”、“吃偏饭”的方式催生典型。
  需要强调的是,在创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的过程中,要始终坚持形式可以很“潮”,但内容必须“红”的基本原则,不能顾此失彼、买椟还珠。
  六、唤醒“沉默的大多数”,弘扬正能量,营造情感认同
  当前,网络已经成为意识形态建设的主阵地,主旋律响亮。但是在网络意识形态领域,还存在着一种“意识形态错觉”,即个别网络意见领袖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持批评甚至是否定意见,尽管质疑甚至是反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现象是极少数人,但谎言重复一万遍就会变成所谓的“真理”,这种舆论异向对于社会情绪的影响不容小觑。正因为如此,要通过依法治网,唤醒“沉默的大多数”,提升主流意识形态对多元多样多变思想观点的引导力和对各种杂音噪音的压制力。与此同时,主流意识形态媒体要在网络上主动发声,经常发声,巧妙发声,让正能量的声音比负能量的声音调门更高,声响更大,努力消除“意识形态错觉”,把社会情绪引导到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上来。
  唤醒“沉默的大多数”的关键是发挥8700万党员的作用,使他们能用、会用、善用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工具,敢于担当、敢于亮剑、敢于唱响中国共产党好和社会主义好;唤醒“沉默的大多数”的重点是唤醒和团结处于“红色地带”和“黑色地带”之间的人民群众,使他们能够理性客观地认识到当前的各种问题是发展中的问题,能够在思想上、情感上跟党和政府同心同德、同向同步。
  
CopyRight 2005-2025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清徐县融媒体中心
清徐融媒 ( www.cuduwang.com) 版权所有,未经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新闻热线:0351-5724342 5729429 地址:美锦北大街118号(原县质监局办公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