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的力量 作者:珏山 时间:2015-07-27 次数:146 语音阅读:语音阅读
  
  
  我生性愚钝,即使在所谓性命攸关的“非典”时期,也未抢购过板兰根等药物;传言地震时,深夜固话、手机被好友亲朋打爆,依然岿然不动,安睡如初;东瀛大地震核泄露时,电话复被打爆,也未因此购买一包食盐。
  那年,传来太山地宫出土藏有佛舍利的石椁、木椁、鎏金铜棺、银棺、金棺五重棺椁的消息,近在身边,仍无动于衷。说起来,真是够顽固了。
  近来,受朋友催促邀请,也到此一游。结果何止是惊叹、惊艳,简直是震撼!真的喜出望外:原来,龙城太原还有一处这般得天独厚的第一福地,山右不二宝藏。泉水叮咚,曲水流觞,绿树参差,山西唯一经过考古论证的佛舍利,中国第三大唐碑,太原地区唯一的悬塑……令你目不暇接,惊叹不已。三大士殿前台阶东侧的唐碑,立于唐景云二年(711年);西侧华严经幢,立于唐文德元年(888年);山门戏台上展厅中的五重棺椁,是1:1复制品。它们或雄浑厚重,或灵动秀气,大唐气象浓郁。那块唐碑,碑额盘龙戏珠,龙体交错,被原寺庙毁塌后所埋。碑高6米,现地上部分3.8米,地下2.2米。本欲整体上移,没想到,旁边的一棵千年老槐的树根将其紧紧缠绕,融为一体。硬取怕伤了老槐元气,只得如此。可惜1300多年的风化,文字已经泯灭,无从辨识。碑上文字缺失,只留下了传说和猜测,却也足以见证时代的久远和当初寺庙规模之宏大。
  华严经幢的发现,很偶然。上世纪40年代,两名日本人在山西旅游,随后出版了一本书,其中就提到这座华严经幢。也是一次偶然的机会,人们发现了失落的“大方广佛华严经之幢”,便树立在与唐碑对称的地方。但也是必然,因为有文字记载,发现只是时间问题罢了。
  典型唐代形制的五重棺椁的石椁(函)上,阴刻着的众多供养人的名字,中有武周造字“忠”上加一横,意为只忠于一人的“臣”字——在众多供养人中有“清信杨秀‘臣’妻”字样。武则天主政时,一共造了二十个字。除了“瞾”字避讳不用外,其余的都可以在大周墓志中看到。有心人将这二十个字编为一首诗:“天地日月星,载初授政圣,国臣正年月,万君瞾人生。”随着人亡,除“瞾”(“瞾”为武则天自造的字,同“照”,意为“双目当空”,常与“曌”字相混作为武则天的名字。)字外,都字息了。据此,考证出地宫的建筑年代为武则天时期。
  按照书中的文字,可找到失落的经幢,根据经幢上的文字,又可找出刻经的年代“文德元年九月”;一座地宫,“臣”字的出现,便可断代年份。这都是文字的力量,若都没有文字或者湮灭,一片空白,许多事物便失去了本身应有的价值。
  面对这些的时候,你会深深地被文字的厚重力量所感动。倘若没有这些文字传递给我们历史的信息,太山或许还被裹藏在山坳里,不被世人识知关注。
  太山龙神祠西侧,有一“曲水流觞”之地,是仿造会稽山兰亭所建,刻有王羲之的兰亭序,有一泓曲曲弯弯的流水,周遭长着枝繁叶茂的核桃树,又被称为核桃园。音箱、话筒置在一旁,一场名为“琴棋书画诗酒茶花”的八雅活动刚刚落幕。兰亭一个“修禊事也”,得以成就了美妙的诗文,更成就了书圣的美名。这,就是文字的力量。
  我们已失落了不少古代的文明,失落的文明需要用心才可以重新找回。
  
CopyRight 2005-2025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清徐县融媒体中心
清徐融媒 ( www.cuduwang.com) 版权所有,未经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新闻热线:0351-5724342 5729429 地址:美锦北大街118号(原县质监局办公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