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不久,我从朋友那里购得一筒2015年的普洱生茶,这是一款非常新的茶,味道却令人惊喜,完全没有新茶的涩感。朋友发来一张照片,照片里的茶汤清亮又不失绵稠,他告诉我,若是这款茶能泡到这个程度,基本上也就算不辜负它的好材质了。
我跟普洱茶正式的深接触从2012年开始,有幸认识几位非常资深又对茶执拗的朋友,因此喝到了不少好茶,也养刁了嘴巴。抱歉的是,我仍然是一个饮茶的“小菜鸟”,只是纯粹地出于喜欢。而现在,每天饮茶已经成为我的一种习惯,尽管绝大多数时间都是以饮生普为主,但熟普的温润,正山小种的香浓,绿茶的清苦也让我无法抗拒。
关于茶,中国人应该是最有发言权的。唐代陆羽《茶经》称“茶之饮,发乎神农”。传说“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中国是发现与饮用茶叶最早的国家,至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茶树原产于中国的西南部,云南等地至今仍生存着树龄达千年以上的野生大茶树。据史料记载,四川、湖北一带的古代巴蜀地区是中华茶文化的发祥地。从唐代、宋代至元、明、清时期,茶叶生产区域不断扩大,茶文化不断发展,并逐渐传播至世界各地。
“琴棋书画诗酒花,当年件件不离它”,而今七字都变更,成了“柴米油盐酱醋茶”。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茶成为居家型的饮品,而从“开门七件事”来看,跟另外一种饮品——酒相比,茶少了一种恣意佯狂,多了一味清凛淡定。这也让很多血气方刚的年轻人心生不屑,认为茶是老年人的饮品,温温吞吞,缺乏激情,酒就不一样,激情不断,喷出火花。
关于茶有很多有趣的故事,其中让人印象深刻的当属“茶圣”陆羽与色艺双绝的女道士李冶的一段经历。两人初次见面时,李冶向陆羽敬了一杯香茶以表诚意,没想到遭来“茶圣”一顿批评:“茶水煮开时,小滚为鱼目,大滚为蟹眼,唯有鱼目与蟹眼,茶叶才能显味,你用尚未开透之水泡茶请我,以致茶叶浮水、茶香未出,显露出你泡茶的时候心不从容、意不平宁、志不专一,这不是和俗人一样吗?”以前煮水没有自动温度设定,全靠人一对眼睛盯着,这要是放到电茶壶烧水的今天,李道姑可能就不会被骂得那么惨。但陆羽的批评却是道出了一个真谛:泡茶也好,喝茶也罢,图的就是一个心平气和,心不平则气不和,无法感受到事物最本质的美感。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曾经被文人雅士轻视的茶,跟“道”字扯上关系之后,摇身一变身价百倍。但事实却很残酷,人也好物也罢,越是拼了命靠近“道”,离真正的“道”也就越远。
茶的本质是饮品,这是它的本性,也是它的天性,茶是拿来喝的,不是拿来“炒”和“装”的,一杯茶,若是能够止渴生津,清心润肺,不论是皇室贡品还是街边清茶,它都是一杯好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