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次看到玲珑塔是个黄昏将尽的时候,那时的北京西边还没有如今的繁华和喧嚣,玲珑塔就那么孤单地伫立在昆玉河畔,在如血的夕阳下,静默得有些狰狞。
就那么短暂的凝视,玲珑塔便在心里留下了永远的印记,直到多年后的今天,我还固执地认为,玲珑塔是孤单的,也是有故事的。只是这个玲珑塔究竟有着怎样的故事?为什么会遗世独立而又孤绝至今,心里还是没有答案。
那个时候的我,活得并不踏实,在这个偌大的城市中,我就像是一粒尘埃,被风刮着、漂着、迷茫着、孤独着。很快,玲珑塔便在匆忙的日子中淡出我的记忆,日子也如白驹过隙般地滑行着。
无意间曾听到过马增芬的西河大鼓《玲珑塔》,心里瞬间又出现了那个黄昏独立的塔影,且不说马增芬唱的是多么字正腔圆,单单是唱词中的内容便足以吸引人:“玲珑塔来塔玲珑,玲珑宝塔第一层。一张高桌四条腿,一个和尚一本经……”
打那以后,便开始留意收集与玲珑塔相关的文章和典籍,慢慢地也了解了一些关于玲珑塔的故事。
说玲珑塔,不能不说在它身边的昆玉河。北京并不是个亲水的城市,长达10公里的昆玉河,便成了春天里北京难得的亲水步道,这条已经静静流淌了700余年时光的河道,虽然无法赢得更多文人墨客的辞藻赞美,但是漫步在河道的柳荫下,也会感觉到河水绵延不绝的丝丝波痕和两岸别样的景致。
昆玉河的风景过去只属于极少数皇室贵族,也是北京城唯一一条由明、清两代皇朝钦定的皇家御用河道。它串起的三山五园(万寿山、香山、玉泉山;清漪园、静宜园、静明园、畅春园、圆明园)只有皇室贵族才可享用,而曾经作为北京城最辉煌建筑群中的一部分,昆玉河畔的玲珑塔也是沿岸最为独特的一景。
玲珑塔原来的名字叫永安万寿塔,因为是慈寿寺内的建筑,所以又称慈寿寺塔。慈寿寺和寺内永安万寿塔都是明慈圣皇太后出资所建。慈圣皇太后姓李,出身卑微,仅是一名宫女,因为得到隆庆皇帝宠幸后生下万历皇帝,于是母以子贵,被加封为贵妃。隆庆皇帝在位6年后驾崩,死时只有36岁。李氏虽然早年丧夫,但也被尊为慈圣皇太后。万历皇帝即位时年仅10岁,所以内外政事曾一度由李太后执掌,可是她出身微贱,表面上虽贵为太后,实际上却处处受制,甚至在用膳时也不能和万历及皇后平起平坐,只能站着。
宫廷中的生活充满了凶险,李太后不得不使出浑身解数来巩固自己来之不易的政治地位,于是她开始在全国各地、京城内外大兴土木,广建佛寺,慈寿寺就是其中最著名的寺院之一。
建寺期间,宫中出现一件奇事。在慈圣皇太后住的慈宁宫,有一日忽然有瑞莲盛开,两天后皇宫里也有瑞莲盛开。太后看到,异常惊喜,认为瑞莲盛开代表着祥瑞降临。
此后不久,皇太后又几次做梦,梦见一位骑着凤凰,并长有九首的菩萨,向她传授九莲经文,待太后醒来,竟能将梦中所学经文一字不差背诵出来。太后遍查藏典、寺院佛像,竟无梦中所见九首莲花菩萨,于是太后就将《九莲经》录入大藏,并在修建的慈寿寺中,建了一座九莲阁,阁中供奉的九莲菩萨,就是按照慈圣皇太后的模样塑造的,用以象征太后的前身。
清乾隆二十二年,乾隆皇帝曾下旨修缮慈寿寺和永安万寿塔,并为慈寿寺题联:“智珠朗映光明藏;意蕊常舒欢喜园。”但遗憾的是到了清朝末期,慈寿寺就逐渐衰落了。清光绪年间的一场大火,又将寺内残存的建筑尽数烧毁,随之湮灭的还有它曾经有过的辉煌和鼎盛。
都说人是有宿命的,而那些岁月中真实存在的事物呢?是不是也一样有着它的潮起潮落、幻灭重生?慈寿寺和玲珑塔这座有着慈圣皇太后细密心事寄托和绝美佛教艺术的建筑历经几百年的沧桑,如今只留下一座佛塔和塔前的两座石碑。
近日与友人相约着去玲珑塔,也终于能有机会近距离打量这个与我似乎有着很深缘分的玲珑塔。穿过昆玉河,远远地看到玲珑塔的塔顶掩映在树影中,与第一次看到的狰狞不同,同样的夕阳下,玲珑塔却淡定从容了许多。树荫下,游客三三两两地拍照、小憩,享受着难得的傍晚时光。
玲珑塔一共有13层,为密檐实心砖塔,高约60米。宝塔基座雕刻笙、箫、琴、瑟等古代乐器。塔身有佛龛24个,原供奉铜佛312尊。塔身门窗两侧塑有金刚力士像。更值得一提的是,原来为了辟邪塔上挂有3000多个风铃,清风徐徐之时,风铃奏出叮当之声。
现在玲珑塔只有7层以上还有风铃,门窗两侧的金刚力士像、塔身各处布满的砖雕和泥塑人物像历经风雨,都遭到严重的风化,但仍可辨出当年威武雄浑和俊美生动的风采。
站在塔下,我就那样被无声无息地挡在了铁栅栏外,面前是无法触摸的玲珑塔,也更像是无法走进的历史。塔上那一扇扇被封死的窗,缄默得如同对旧事已然无话可说。所有的秘密,所有的往事,就这样成了云烟,成了无法探解的梦……
看过一位画家画的一幅《夕阳下的古塔》。孤绝的塔影,围裹在一片猩红的树丛中,说不出的寂寥,好像我曾生活其间,品尝过如塔般的日子。多年以后,曾经的塔影被碾作了尘土,被风吹到了某个不知名的荒原。
那不知名的荒原里面是什么,也许就是无尽的感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