挥之不去的爱 作者:张仲杰 时间:2015-07-01 次数:341 语音阅读:语音阅读
  
  
  在我的心中一直涌动着一份对父亲的爱,这种爱是凝结在心中永不消逝的,是挥之不去的爱。
  父亲生于1905年,在他10岁的那一年,去本村成守身老先生的私塾上学,那时老师所教的“百家姓”、“三字经”、“弟子规”等蒙学课程,他都能背诵得滚瓜烂熟。后来又学习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以及诸子百家等名著,还学了珠算,毛笔字也写得像模像样。父亲13岁时,去了吉林省扶余县城名为“吉泰庆”的商号当学徒。由于父亲吃苦耐劳,待人有礼节,又识文断字,帐房的主管就让父亲记帐。过去商号的规矩是“学徒三年,谢师三年”,才能成为正式员工。可父亲在短短的几个月后,就成为帐房的记帐先生,足见父亲超人的智慧。后来,由于日本鬼子发动的侵华战争,商号倒闭了,父亲才回到家乡。
  父亲善于钻研生活中大大小小的事情,乐于助人,经常为邻居补补车胎,或换根幅条,就是生产队的平车有了毛病,或电机不转动了,或收打场上要接电线装灯泡了,都少不了父亲去帮忙。父亲在家也是里里外外一把手,我们的玩具,大姐二姐绣花用的崩架,妈妈用的针锥都是父亲制作。家里菜刀剪刀钝了,都是父亲磨得锋利好用,好多过节的美味佳肴都是父亲下厨制作……父亲的聪明睿智多才多能深深地铬刻在我们的心里。
  父亲忠厚老实,诚实可靠。那是1951年,父亲又去了吉林省扶馀县与旧时的朋友合伙开办了一个小商店。有一天他进货回来,发现多出了几百张糊窗户用的麻头纸。他即刻拿上跑到进货的地方,如数退还了人家。他以后再去进货的时候,不论带钱了没有,抑或所带的钱够与不够,都能顺利地进回货来。小商店生意做得一片红火。1956年“公私合营”时,他被吸收为扶馀县百货公司的职工。1958年,家乡大办人民公社,在母亲的坚持下,父亲回到了家乡,当起了人民公社的社员。
  父亲一生吃苦耐劳,勇于担当,是家庭靠山。父亲从小学做商人,对农耕这一行却是很生疏的。可为了全家人的生计,父亲先后买过十亩土地,同样顶着烈日春种秋收,挑起百十斤重的大粪桶往地里送粪浇地,扛上百十斤重的粮食往房顶上晒粮,这些从来没干过的粗重活计,他也一肩扛了起来。
  父亲大慈大爱,心地善良,恪守孝道,扶贫济困。父亲对我们兄弟姐妹和颜悦色疼爱有加。哥哥小时候争强好胜,经常和小伙伴们打架,父亲不止一次地告诫哥哥,对小朋友说话要和气,不要急躁,更不要动手打人。我小时候也经常上房爬树顽劣不羁,妈妈急躁了就要求父亲教训教训我,但父亲总是笑着说,“他还小,等到长大了,你让他上房上树他也不会干的。”父亲不仅对我们兄弟姐妹慈爱有加,就是邻居的孩子他也一视同仁。我的小朋友和上学时的同学,都受到过父亲的关照。时至今日,我的朋友们对父亲仍念念不忘。
  曾记得1942年,有一批河南的逃荒人,来到了我们那里的一个戏台上,四岁的我,认识了一个和我同岁的小朋友,我经常拿上家里的小食品给小朋友吃。虽然当时我们家里也很困难,但父亲却没作怪过我。有一天,我告诉父亲,小朋友的妈妈脚上烂了一个大洞,疼得直哭。父亲听到以后,拿上家里存有的一瓶“七厘散”便跑到戏台上。见到那小朋友的妈妈,父亲亲手用药棉擦拭干净伤口,为其敷上药粉,又用纱布包扎好离去。经过父亲几次的精心治疗,小朋友妈妈脚上的脓疮,彻底地痊愈了,跪在地上对父亲千恩万谢。
  由于父亲长期在外做事,所以对母亲总是怀着一种歉疚,对母亲的关心就特别地无微不至。母亲生病了,他就亲手做上可口的饭菜,一趟趟地送到母亲身边,给我们留下了永不磨灭的印象。
  父亲对于爷爷和继奶奶,虽然小时候承受过继奶奶的虐待,但从没听到过他的怨言。但凡他回到我们的家,总要抽时间去看望爷爷和继奶奶。即使到了阎伪统治时期,我们的生活已经很困难了,父亲仍然卖掉在县城购买的土地和财物,回到爷爷和继奶奶的身边,想方设法为爷爷和继奶奶提供生活所需。尽到了他恪守的“事父母竭其力”的孝道,让亲友们至今称赞不已。
  我们在父亲的关爱下长大了,由于他十分重视让我们读书上进,所以我们兄弟姐妹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教育,都参加了社会上的工作,都过上了幸福快乐的生活。遗憾的是他含莘茹苦的生活,缩短了有限的生命,过早地离开了我们,让我们总是抱着一种莫名的愧疚。对父亲的爱我们永远铭记在心,这份爱,是永远的爱,挥之不去的爱。
  
CopyRight 2005-2025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清徐县融媒体中心
清徐融媒 ( www.cuduwang.com) 版权所有,未经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新闻热线:0351-5724342 5729429 地址:美锦北大街118号(原县质监局办公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