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又到一年一度的端午节了,大街上已开始慢慢飘起了那沁人心扉的“粽香”,粽子作为端午节的独有食物一直都发挥着最直接最真诚最朴实的作用,我们的端午节离不开粽子,离开了粽子我们的“粽香”将荡然无存。
我家的“粽香”已在我的生活中飘扬了“四代”,从奶奶那一辈人开始给了我最初的粽香记忆,到现在我给儿子带去“粽香”,不同的时间,不同的经历却共有一种无法忘记的粽香情,那就是爱。其实,吃什么、如何吃是最能体现爱和温暖的,特别是在家里。记得小时候,奶奶给我们包粽子,总习惯性地在粽子里面放很多的枣,甜甜的、软软的,每年我都吃得很高兴。可是慢慢才发现基本上奶奶包的粽子都让我们晚辈们吃了,自己却没有吃上几个,只会偶尔吃我们吃剩下的粽子。后来才得知,由于生活条件的限制,奶奶并没有包几个,只是每次都会让我们先吃,自己却吃点别的。我曾经还傻傻地问过奶奶,奶奶说“只要你们喜欢吃就行了。”后来,我才慢慢明白这就是爱。
随着奶奶的年迈,母亲开始接起了这个爱的“接力棒”,从不会到会,母亲每次都学得十分认真,当我尝到母亲的第一个粽子时,粽香飘过嘴边,心里无比的高兴。生活条件渐渐好了,母亲包粽子可发挥的余地也更多了,各式各样、味道不同的粽子不断更新着我的味觉,但是我依然比较钟情那最开始也是最纯正的“粽香”。母亲也深得奶奶真传,做出的粽子与当年奶奶的味道一模一样。粽子多了不需要“礼让”,但是那种感觉母亲却继承了下来,总把好吃的先留给我们子女。为了不让母亲“吃亏”,我学会了缠着母亲和我们一起吃粽子,自己吃得津津有味,也看着母亲在一旁吃着自己亲手包的粽子,我的心里就美滋滋的,因为“粽香”是属于全家人的。
等到我自己成家了,有了自己的小家庭,却始终忘不了长辈们手手相传的“粽香”。每年端午节,我都喜欢带着老婆回家,感受那种浓浓的“粽香”氛围,也鼓励老婆学习一门可以感染全家人的“手艺”。这门手艺并没有什么高深莫测、精湛技艺,可是对我来说却是意义非凡。老婆认真的态度让我很是欣慰,看着出锅的粽子,第一时间再次被“粽香”所倾倒,没有什么味道比这种味道更诱人的了。香甜可口,更新式多样的粽子在老婆的手中呈现,一种味觉的享受,一种视觉的陶冶,但终究不失那最纯正的家族味道,一个飘过几代人心灵的“粽香”。
儿子的出生让“粽香”有了传承的力量,新任的接班人有了更好的理由让“味道”延续。儿子还小,今年的端午节对于他来说无法记忆,但是传承了几代人的“粽香”味道,我们却实实在在地带到了。看着儿子会用两只小手使劲地抱住粽子,并且不停地用小嘴舔舔粽子,感受我们带去的“粽香”味道,我也仿佛看到了小时候的我,面对那种暖暖的爱虽然不能吃但也要深深地抱在怀里,尝尝。有了儿子,我们家的“粽香”一定会飘得很远很远,我一直都没有忘记这个默默坚守下来的“粽香”,因为在我的心里,粽味总是飘香,久久未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