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美味 赏民俗 看表演 醋都庙会看头多 作者: 时间:2012-02-05 次数:537 语音阅读:语音阅读
  
  
  “庙会上我们做的是买卖,卖的是手艺,传承的是文化,宣扬的是民俗!”吆喝着卖风车的王大爷乐呵地向我们说到。醋都庙会一开幕便迎来了众多游客。庙会上,有猜灯谜、抬花轿、烫画葫芦、泥塑、砖雕、剪纸……还有老北京的传统庙会风俗,像拉洋片、空竹、内画、泥人、脸谱、风筝……当然还有本地和外地的特色小吃,每一个摊位前都围满了前来逛庙会的游人。一路行来,只听风车卜碌碌乱响,纸鸟扑楞楞随风招展,一个个泥人活灵活现,一对对剪纸生动逼真,庙会上的人们满脸新春的喜气,充耳的锣鼓声也使得年意盎然,记者就此采写了一些庙会片段,让您尽兴其中,看不够、听不够、玩不够、吃不够、乐不够……
  
  一双妙手展神功——剪纸
  ■韩肇文
  庙会上,徐沟镇北郜村剪纸艺人陈玉英格外引人注目,只见她手拿一张红纸,在手里几经翻滚,一把剪刀上下交错,这儿剪一下,那儿掏一下,一眨眼的功夫,红纸在手中转瞬演化出幅幅质朴逼真的吉祥图案,精湛的技艺让围观的人们禁不住发出阵阵赞叹:好一个妙手神功。
  陈大姐是我县有名的剪纸艺人,曾在人民大会堂一展剪纸风采。在她摊位上陈设着各式精美的剪纸:有生动活泼的十二生肖、有表情各异的京戏头像、有形状各异的花草怪石、有面目祥和的神仙菩萨,而她独具匠心的动画人物喜羊羊等卡通剪纸更是博得现场小朋友们的青睐。
  陈大姐告诉记者,剪纸看着容易,要想剪好也需要技巧,她有个最大的心愿,就是能够把这门手艺传承下去。
  风吹轮转送平安——老北京风车
  ■张睿婧
  北京人都很喜欢风车,不仅因为“北京风车”具有悠久的传统,还有一段动人的传说。相传风车是一位神仙送给好心人的礼物,能“驱瘟神,避恶鬼,送富贵,迎吉祥”,人们把它叫做“吉祥轮”。后来见它模样像车轮,见风就转动,因此得名“风车”。从此以后北京人在闹春的时候有了“请”风车的习俗,寓意着四季平安,吉祥如意。
  “风车王”王国华带来了各式各样手工制作的风车,高粱杆做的架子,竹篾做的圆圈糊上了不同颜色的彩纸,顶端插着一面小红旗,迎风飘舞。他介绍到,风车的每一种颜色都有一个意头极好的名字,紫的叫紫气东来,红的叫天降鸿福,黄的叫皇恩浩荡,绿的叫春满人间。只见他迎风一展,五彩纸轮飞速旋转,好似这么一转所有的烦恼都被抛却,好运都会到来。
  有人编顺口溜赞美风车:“旗飘轮转鼓喧天,行人驻足竞相观,请回风车结善缘,迎祥纳福保平安。”
  活了的历史人物——脸谱
  ■张睿婧
  “蓝脸的窦尔敦盗玉马,红脸的关公战长沙,黄脸的典韦,白脸的曹操,黑脸的张飞叫喳喳……”如此鲜明的人物特色通过一张张脸谱表现得淋漓尽致,这是中国脸谱流传许久经久不衰的秘诀所在。繁杂的工序,精湛的技艺,一笔笔勾描,一点点夸大,呈现出的是一群群生动的“活菩萨”。
  今年的醋都庙会上,从北京来的民间工艺展示让游人大饱眼福。林爱幸,一位颇有造诣的女泥塑家,北京泥彩塑第四代传承人。她带来了自己制作的一系列脸谱,有戏剧人物、历史人物,还有颇受小朋友们欢迎的卡通人物,形成了醋都庙会上一道独特而靓丽的风景线。
  看尽人间百样戏——拉洋片
  ■李晓雪
  “嗨!往里头瞧来往里头看,《西游记》的故事就在里边儿……”坐在洋片圆孔前的板凳上,用两只眼睛通过圆孔往里看,里面就像现代的幻灯片,片子的内容很多,颜色也丰富。只听头戴瓜皮帽、身着黑布长衫的中年男人站在洋片匣子的侧面,一边有节奏地唱,一边左手打快板、右手拉动绳子,上面的鼓和镲就“咚咚锵锵”地热闹起来,里边画好的片子随着表演者的拉动,不时地变换着:挥着钉耙的猪八戒,骑着白马的唐僧,腾云驾雾的孙猴子……它们都随着表演者的说唱形成连续的画面,那活灵活现的样子,让人觉得用精彩绝伦这样的词都形容不够!
  怪不得人们常说:“空竹这么一抖,抖出精神抛掉愁;洋片这么一拉,老人孩子笑哈哈……”看来庙会还真是少不了如此精彩的拉洋片呢!
  双手舞动百万兵——常丰皮影
  ■陈宏健
  徐沟背棍好看,清徐沾片子好吃,常丰皮影叫绝……
  皮影戏,是一种用灯光照射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间戏剧,又称“影子戏”或“灯影戏”等,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它是用驴、马、骡皮,经过选料、雕刻、上色、缝缀、涂漆等几道工序做成的。皮影制作考究,工艺精湛,表演起来生趣盎然,活灵活现。
  皮影道具小,演出方便,且不受场地限制,也不需经正规训练,所以深受大家的喜爱。常丰皮影这门古老的民间艺术在2010年被定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011年又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方寸之间显乾坤——内画
  ■秦华
  内画是我国特有的传统工艺,起源于明末时期,已有几百年的历史,它的产生最初源于画鼻烟壶。内画的画法是以特制的变形细笔,在玻璃、水晶、琥珀等材质的壶坯内,手绘出细致入微的画面,格调典雅、笔触精妙。内画艺术分为京、冀、鲁、粤四大流派,其中尤以冀派内画水平最高、规模最大、发展最快、影响最大,目前已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逛庙会时,记者看到来自北京的内画大师郑宏宾正在现场作画,他手拿特制的变形细笔,埋头在玻璃、水晶等材质的壶坯内反手作画,聚精会神地涂描着,一幅山水风景画神奇地呈现在一个细小的瓶子内。而在桌上摆放着的已画好的“年年有余”、“梅花”、“兰花”等内画被人们如捧珍宝般小心翼翼地欣赏着,争相购买着……
  只羡鸳鸯不羡仙——抬花轿
  ■秦华
  今年的庙会上,抬花轿这一独特的民间表演形式成为庙会的焦点,过往的大人小孩、男女老幼纷纷驻足观看,有的更是亲自上前抬轿、坐轿,感受这浓厚的乡土气息与民间艺术特色。
  抬花轿是我县西谷乡传统的民间表演艺术,集历史故事、神话传说,融入民间绘画、民间音乐、民间木工、手工技艺于一体,它制作精巧、造型别致、美观大方。抬花轿也是过去婚嫁文化习俗的一种表现方式,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这一习俗逐渐被汽车所代替。
  现在生活中不少的游戏形式和舞蹈表演也都是由抬花轿发展起来的。作为传统文化,抬花轿的历史性和趣味性给人们留下许多难以忘怀的印象,被收录进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目录。
  生花妙笔留“福禄”——烫画葫芦
  ■马向波
  “醋都庙会”上的烫画葫芦手工艺品吸引众多游人的目光。不到两平方米的地方挂满了大大小小上百个葫芦。杨房村的杨宇雷告诉记者,第一天开幕,葫芦卖得就很是红火,每天能挣五六百元。杨宇雷说,他烫画用的葫芦都是自己种的,经过严格的挑选、去皮,经过润色,然后在用手工画上去,再烫出来,为的就是保证质量,能持久保存。
  他还告诉记者,葫芦谐音“福禄”,自古就是吉祥福禄的象征,常挂在门口用来辟邪、招宝。因葫芦果实里面有很多种子,因此还被视为繁衍生育、多子多福的吉祥物。在神话故事里,葫芦始终与神仙和英雄为伴,被认为是给人类带来福禄、驱魔辟邪的灵物。
  
CopyRight 2005-2025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清徐县融媒体中心
清徐融媒 ( www.cuduwang.com) 版权所有,未经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新闻热线:0351-5724342 5729429 地址:美锦北大街118号(原县质监局办公楼)